【明報文章】《三國演義》第一章起首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綜觀中國歷史,先有商周分封諸侯,周末春秋戰國時代,七國紛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漢朝國祚400年,漢末分裂成魏蜀吳三國,由司馬氏晉朝統一。沒多久,西晉滅亡,進入五胡亂華的分裂局面。及至隋唐,中國又重回大一統局面,雖然五代十國短暫分裂,以後宋元明清幾個朝代,基本上都是大一統。
歐洲地勢複雜 有礙統一
反觀歐洲,「分久必合」這句話就不對了。不少歐洲統治者曾嘗試攻城掠地,但都未能統一歐洲,這些人物包括奧古斯都(Augustus)、查理曼(Charlemagne)、拿破崙,甚至現代的希特拉等。若要數和平地整合歐洲,那麼歐盟也應計算在內。但即使如此,歐盟也出現英國脫歐。歐盟體制複雜,成功與否言之尚早。
為什麼中國和歐洲在「合」、「分」之間的發展這麼不一樣?有學者提出這是因為兩地的地理使然。例如《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的作者Jared Diamond在書中提出,中國的海岸線較平滑,凸出的半島不多,而且中國大陸版圖附近的海島如海南島和台灣的面積較小,日本則較遠。歐洲的海岸線有很多凸出的地方,例如地中海的意大利半島、西班牙和葡萄牙所處的伊比利亞半島、巴爾幹半島,還有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Scandinavia),海島則有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等。
此外,中國核心地帶的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相反,歐洲大陸中間有高山如阿爾卑斯山等天然屏障,把不同地區割成小塊。天然屏障使侵略者攻佔土地要攀山涉水,增加難度;即使佔領了土地,要維持統一,運輸資源,行政管理,防止分裂,都要付出高昂成本。
以模擬遊戲確認分合成因
以上假說,紙上談兵難驗證,但最近幾位經濟學家忽發奇想,設法檢驗假說。他們把世界陸地分成很多面積相等的小塊,然後根據地理和衛星數據,設定每小塊土地的參數,如氣溫、地勢、糧食產量等,也記錄土地是否臨海。此外,研究員假設每年每小塊土地有若干概率跟旁邊的土地發生衝突;若發生衝突,有若干機率土地會被旁邊的國家吞併。這些機率受到上述地勢和糧食資源等參數,以及雙方國家大小影響。而每一小塊已被吞併的土地,亦有可能從國家分裂出去。
研究員假設盤古初開每塊土地自成部落,然後根據上述原則,模擬全球版圖隨時間合併和分裂。換言之,模擬有點像電腦遊戲《世紀帝國》(Age of Empires),由不同玩家在不同地區憑藉各自的天然資源和地理局限擴張版圖。與電腦遊戲不同的是,這個研究的玩家全是電腦,而研究使用的版圖是世界地圖和真實數據。
模擬結果顯示,在2500年間,中國版圖逐漸擴大,初步疆界在華北平原形成,然後逐漸擴張至沿海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到後期國土遠至廣東沿海、雲南,甚至越南一帶。反觀歐洲,雖然隨時間推移,土地出現局部整合,但大一統沒有出現。模擬結果與中西歷史版圖的演變頗為脗合。模擬表明地理因素對土地整合有重要影響。
另一個有趣發現是,上述的海岸線、高山、河流的狀况,只是決定疆土大小的部分原因;另一個促使中國出現大一統的成因是,中國於商周時在華北的領土,即現時河南省附近,正是華北平原,地勢平坦,農作物產量高,因此能夠積累足夠資源用於擴張。地理和土地產力,是兩大解釋大一統的因素。
統一與分裂 或影響文化科技傳播
不少學者認為,中國的大一統和歐洲的分裂,對於科技文化等發展有深遠影響。大一統固然有助國內交流資訊、制度統一,「書同文,車同軌」,降低交易成本,也可集合國家力量抵抗外敵。大國可重新分配各區資源,使其更有效率。例如某地區發生災害時,政府動用其他地區的資源來解救該區。
另一方面,有人認為出現多國競爭有助發展出不同制度,各國各自實行自己制度,就如社會實驗一樣,如一國制度失敗,則國家衰落,但不影響其他國家;如制度成功,則其他國家可以效法。適者生存,汰弱留強,留下來的制度便是最強。
多國競爭也有助繁衍創意。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孔子生於魯國,但一生遊歷四方,宣揚儒家;至大一統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他學說不能宣揚。18世紀工業革命於歐洲英國開始,歐洲迅速現代化,在全球建立殖民地。有人質疑中國以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入仕,大多數讀書人專攻四書五經,窮一生精力寫八股文,製造「孔乙己」,窒礙中國知識和科學發展,令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出現。
由於上述原因,中國人長時間活在大一統的國家,形成其思想體系和身分認同,這與一直生活在四分五裂的歐洲人所產生的文化有差異。這可能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最近的中西分歧。
參考資料:Jesús Fernández-Villaverde, Mark Koyama, Youhong Lin, Tuan-Hwee Sng (2023). "The Fractured-Land Hypothesi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