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最近看到《明報》一篇報道,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一個兩岸四地的調查顯示,香港的親子衝突比台灣、澳門與廣州都要多。調查得出的推論是,香港的父母與子女傾向冷待,溝通和正面回饋少,導致了香港的親子關係差,可以循這方面改善。
香港為何親子衝突特別多呢?是否如調查所說,是因為溝通太少?我想這個問題應該倒轉來想——其實非常關注自己子女、無微不至的父母多的是;不過現實是像日本漫畫《四葉妹妹》一樣的親子共融、相親相愛,還是會令人覺得很煩,我想後者的可能性比較高一點。
作為在香港土生土長,又看過眾多基層家庭的本人來看,這個問題,對我來說絕對是經驗之談——答案就是香港的居住環境太狹窄。
欠私隱距離 溝通無法解決問題
典型的香港公屋家庭是怎樣的呢?簡單來說,公屋的4人單位,如果你認真地放4個人在裏面的話,應該是不可能做到一人一個房間的,甚至很多家庭就根本沒有房間。如果有人開音樂或開電視機,基本上一定會打擾到其他人;倘若大家因上班、上學而睡覺時間不一樣,那就會互相滋擾睡眠;有人怕熱,有人怕冷,開冷氣機之類就會變成問題。人與人欠缺充足的距離與私人空間,就會產生大量摩擦,這是常識。
欠缺距離,欠缺私隱,才是衝突的主要原因。溝通是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這不是心理問題;這是物理問題。香港有三成人居住於公屋,也就是大部分公屋階層的成長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台灣、澳門、廣州的親子衝突之所以比較少,不是因為他們的父母特別開明、特別懂溝通,而是他們的居住環境沒有香港的極端。
香港最大的問題,不是溝通不足,而是人與人的基本距離和間隔都屬奢侈。人與人不保持充足的距離,強迫關在很擠迫的空間,衝突就會經常爆發。很多年輕人住劏房的原因,也不過是不想與家人住在一起,哪怕是劏房,都能夠改善他們的家庭關係。
這個人均居住空間的問題一天不改善,想要改善香港的家庭衝突是做夢。
作者是專欄作家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