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本月5日向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此次報告涉台內容重點闡述了以新時代中共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引領中國國家統一實踐的新思考、新作為,向台灣島內和國際釋放了多重重要信號。
報告開宗明義提到「總體方略」,這一方略是大陸過去5年對台工作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實現統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標誌着中共國家統一理論的昇華和定型。連續兩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這一方略,顯示對台工作的最高戰略思想和指導原則已經確立並成熟,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深化,成為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的總方略、總路徑、總目標。大陸官媒曾發文指出,「總體方略」包含以下幾對關鍵詞:追求國家統一,實現民族復興;結束政治對立,實現持久和平;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反對「台獨」分裂;推動融合發展、共同市場與文化傳承、心靈契合。此次報告涉台部分,也在上述方面具體闡述了大陸貫徹落實「總體方略」的政治經驗和政策啟示。
首提「堅定反獨促統」 彰顯大陸戰略定力
報告重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表明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底線意識。一中原則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和台灣問題的真正現狀;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又是兩岸謀求統一的政治基礎。2022年是「九二共識」30周年,年末,台灣多家民調顯示,島內「泛中國人」認同連年增長,「九二共識」支持度回升至近五成,近七成民眾不滿蔡英文當局兩岸政策。報告對原則底線和政治基礎的堅持,既是對長期否認一中、頑拒「九二共識」的台獨當權派的巨大壓力,也是表明與島內各界人士開展民主協商的積極開放態度。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定反『獨』促統」,凝練話語背後彰顯大陸的戰略定力和自信。過去4年政府工作報告針對台獨分別用了「堅決反對和遏制」(2019及2020年)、「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2021年)、「堅決反對」(2022年),今年則首次用「堅定反『獨』促統」,一方面是語言凝練和語義進階,強調積極促統與有效反獨兩方面的重要性和辯證性;另一方面,「堅定」較之「堅決」,更有形勢既定、策略既成、成竹在胸之觀感,也顯示過去一年,特別是美國眾議院時任議長佩洛西竄台、「台灣政策法案」等引發台海風高浪急之際,陸方予以堅決反制、有效遏制,表明對島內台獨分裂勢力和外部勢力的合謀挑釁已有掌握,對穩控台海局勢、維護台海和平也有底氣信心。
台獨分子與外力勾連 見極端冒險傾向
報告提出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闡明大陸對台政策的最終目標和現實路徑。兩岸同屬一中的一個重要引伸,就是「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當前島內民意對和平有很高期望,近月島內的民調顯示,九成民眾不信美方會「派兵協防台灣」,八成民眾認為美國正實施「毁台計劃」,過半民眾擔心台灣淪為「烏克蘭第二」。這折射出民進黨當局「盲人瞎馬」的兩岸政策,及陰謀家佈局「代理人戰爭」、「台海陷阱」,已成為島內民眾真切感知的迫切威脅。
一些迹象顯示,台獨分裂勢力與策動「亂台制華」、「毁台遏華」的外部勢力合謀勾連,出現極端冒險傾向。美方愈加公開在台海「設定戰場」,前置「武裝台灣」部署,促壓民進黨當局策動「全民防衛動員」,甚至欲修法讓台灣重回「戒嚴戰備」時代,讓16歲學生「登記參戰」,引發島內恐慌和憤怒。「疑美、懼戰、謀和」聲音再起,也迫使民進黨自身出現路線變異。
政府工作報告重申願繼續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爭取和平統一,體現了變局之中,大陸對民族大義、同胞福祉,對兩岸和平這一重要價值的珍視和維護。對此,台方應正面面對兩岸和平統一,擔負共同完成國家統一的歷史使命;也應看到兩岸和平統一是台灣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不但台灣同胞生活方式將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苦台久矣的經濟「五缺」、貧富分化、社會失序等歷史性及結構性發展難題,也可背靠大陸尋求更好的解方。台灣將可迎來終結和超越「亞細亞孤兒」的悲情與困惑,重新找回自我、走向更廣闊未來的重要契機。
疫後時期 大陸續思考深化兩岸交流合作
報告繼而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階段的重要內容,就是要通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同心共創復興偉業。一方面,大陸始終不懈推進兩岸經濟交流合作,過去5年先後出台「31條」、「26條」、「11條」等惠及台胞台企的措施政策,不遺餘力為台灣同胞謀福祉,政策覆蓋面和細分度不斷擴大加深。過去一年,在民進黨當局阻撓和疫情影響下,兩岸進出口貿易額仍保持高位,達到3196億美元,顯示大陸發展和兩岸交流高度符合台灣自身發展需求。
疫後新時期,大陸將持續思考如何在歷史變局和民族復興的宏大敘事中,進一步因勢利導、創新謀劃、創造機會、破除障礙,深化兩岸交流合作,落實同等待遇,便利支持台胞台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融入大陸新發展格局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江河匯海,融合發展,共享和平、統一和復興紅利。
另方面,報告也着墨於兩岸同胞的血脈相連和文化相合。團結台灣同胞、爭取台灣民心是統一的根本動力,兩岸關係歸根結柢是要追求兩岸中國人的心靈契合。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心理認同是兩岸高度認同的「共性」,既可為兩岸民間交流提供豐富的主題和內容,也能為建構兩岸理解互信、情感連結和認同共識搭建橋樑,是抵禦民進黨「綠化毒化」意識形態的重要力量。
合流知禹力,同共到滄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清晰指明了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促進國家統一的實踐途徑:擴大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共同弘揚中華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報告出台後,島內輿論也普遍表達對兩岸「重啟交流、春暖花開」的樂觀和期待。大陸方面明之義利、曉之情理,台方能否相向而行,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