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3月6日《明報》刊登有關政治學者葉健民的專訪報道,筆者閱後百感交集,卻未能完全認同或接受有關想法,為文希望透過個人作為留下來的人的視覺,探討社會參與的空間。在新時代下,重建人文精神及擴展公共參與空間,或許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首先,筆者不認為「保住團火」必須或只能以離開香港達成——當然亦同時明白各人的選擇和困難,亦完全尊重個人的考慮和決定。作為留下來的人,我更關心如何重拾步伐;作為留下來的人,我更關注如何讓更多人關心香港的政策和發展;作為留下來的人,我更擔心沒有足夠的有心人擴展公眾參與空間。
意志與動力的來源
經歷社會運動及疫情,不少港人都累了,沒有動力和能量思考下一步,個人層面亦需時間照顧自己,重整個人在社會上的定位和價值,又如何有力量參與討論和貢獻社會發展的動能呢?這當然完全可以理解。
因此,當每人的步伐不同時,作為留下來的人,我更會反思對香港的熱愛和火,可如何在此地善用和調整,以在現時框架下盡最大努力擴展重建的動能,討論個人層面重視的社會政策議題,重建以人為本的思路、政策方向和環境。
無論移居到哪個國家,成熟公民的身分和價值是不會離去的。筆者難以認同「公共討論難再掀」,亦拒絕接受這種論述,扼殺各倡議團體、關注組織、非政府組織的默默耕耘和嘗試。反而,筆者認為應思考如何重拾成熟公民身分及重建公民應有的自信,在個人以至社會層面討論個人關注的政策和議題,透過多元化渠道表達對社會議題及政策的關注。筆者必須強調,所有公共討論和參與須在《基本法》和一國兩制框架下展開。
「還有什麼好講?」 多的是!
筆者明白不少市民認為公共討論有新的限制,或會思考有什麼角度可引起討論;但我不會假設和斷定沒有人會討論,並否定任何空間,因為筆者正正希望社會有更多人討論政策和公共議題,讓關心香港的人能看見在新框架下仍有不同方法可參與公共討論,並探索其可能性。
若聚焦社會議題的討論和參與,現時其實有交椅洲人工島公眾參與活動,土木工程拓展署於2月9日起就人工島填海範圍、概括土地用途、策略性運輸基建及可能融資選項等舉行展覽,蒐集市民意見,相關意見可於3月31日或之前透過有關網頁提出。另外,「跨越2030年的鐵路及主要幹道策略性研究」公眾諮詢已於去年12月2日開始,諮詢期至今年3月31日,就香港未來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蒐集意見。同時,政府於去年尾推出各個藍圖,包括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及青年發展藍圖,希望仍關心相關發展的市民、社會工作者及倡議者,都可探索相關公共討論空間的可能。
據筆者所知,立法會亦會繼續就不同議題舉辦公聽會,又如上月舉行《2022年發展(城市規劃、土地及工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會議,是自疫情以來第一個完全開放予公眾報名參與的公聽會。這些在地的公共辯論討論空間,是需要留下來的人慢慢重新建構。
勇敢克服理想與現實的鴻溝
市民每天面對的情况以至長遠規劃,如傳統產業承傳、環境保育、本土文化、保留本港特色、長遠房屋階梯、進步的福利制度及未來的想像等,仍值得我們了解、研究和展開相關行動。持續擴展人本社會作為我們對未來的想像藍圖,或許就是意義所在。這種在地化,亦須由在地的人去實踐。我們不能放棄的,是作為人的堅持,是個人對人本社會的堅持。
面對理想與現實的鴻溝,我們毋須否認和排斥,而是勇敢地克服。這或許便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作者是倫敦大學學院公共政策理碩士、公共政策顧問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