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日前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議案)公布,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位列其中。這意味着為了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技創新體制即將重塑。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於關鍵期,而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科技競爭亦更加激烈,國際上對中國的技術出口管制、市場打壓行為不斷發生。據美聯社報道,美國總統拜登即將發布行政命令,進一步限制對具有國家安全意義的先進技術的美國投資,着重瞄準那些可以幫助中國提高軍事決策速度和準確性的下一代軍事能力項目。因此,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面對國際挑戰的唯一出路,也是中國掌握國際競爭和發展主動權的前置條件。
破除「卡脖子」難題 面對3障礙
不過長期以來,中國的科技創新體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成為中國破除「卡脖子」難題的障礙。具體表現有——
一是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技領軍企業,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3個重要組成部分,存在定位不清晰、佈局不合理等問題,彼此缺乏有效協調機制,缺少戰略和戰術分工。3類機構經常各自為戰,導致科研內耗嚴重、效率低下,影響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整體功能和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是中國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不足,尚未全面建立國際頂尖人才的吸納機制。這導致中國創新生態不夠開放、全球競爭力不強,無法在國際人才競爭中取得優勢。更為嚴重的是,長期以來,大量中國自己培養的尖端人才向外流失,迫使完善人才機制成為發展科技創新的必需之舉。
三是中國基礎研究相對薄弱,缺乏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這背後既有舉國體制與市場體制的銜接問題,也有資源分配和管理問題。對此,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提出,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
重組科技部 理順領導與管理體制
面對國際科技競爭和外部遏制打壓的嚴峻形勢,今次科技部重組,就是為了理順科技領導和管理體制,更好統籌科技力量在關鍵核心技術上攻堅克難,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重組後的科技部職能有3個重點:一是推動健全新型舉國體制;二是優化科技創新全鏈條管理;三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
具體來看,今次重組改革一方面調整了現有職責,強化了創新在推動全局發展中的作用,包括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執行和專業機構管理體制等。這些舉動,可以大大加強科技部在規劃和組織科技創新方面的自主性和超然性,增強科技部對科技創新的統籌協調能力。
重組之後,科技部的職能和重點更加集中,僅包括擬訂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針、科技發展、基礎研究規劃和政策並組織實施,統籌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組織協調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等。
另一方面是將部分職能劃轉其他部門,減少大量事務性的工作。在重組計劃中,原有的一些細分職能,由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其他相關部委承接,大大減少了科技部在這方面的人員和經費消耗,使科技部更能集中精神和力量,承擔宏觀及部分中觀層面的科技創新管理工作。
而重組之後,科技部也將不再參與具體科研項目評審和管理工作,而是全力指導監督科研管理專業機構的運行管理,加強對科研項目實施情况的督促檢查和科研成果的評估問效。
新型舉國體制與市場自由競爭 同時發力
總而言之,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是非常重大的一次改革,力度空前。整體來看,改革是為了適應未來經濟變化趨勢、提升長效治理能力、優化治理體系結構。
通過這次改革,理順了國務院不同職能部門的關係和細分職能,有效避免了多頭管理,各個機構實際運作的效率將會有明顯提升。而作為機構改革的其他方面,包括深化金融改革、組建國家數據局,亦會同步促進中國科技創新和「數字經濟」的發展。
未來,中國的科技創新將由新型舉國體制和市場自由競爭兩方面同時發力,強化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瓶頸突破,破除「卡脖子」怪圈。科技部在其中將發揮宏觀佈局設計、籌劃組織戰略研究、統籌全國科技力量的作用,全方位重塑中國科技創新體制,在縱深處推進,向深水區進發,以早日實現中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作者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邀副研究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