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健宇

劉健宇:重新設計中史科 提升學習興趣

【明報文章】近日,有媒體發現多所中學的初中中國歷史科教學進度落後,主要是在中三上學期仍在教授中二課程,恐導致未能教授中國近代和當代史課題。所謂「教育進度落後」或「課時不足」,核心問題要不是課程太多,就是課時太少——假如課程設計精準按照大多數學校的情况釐定,並且考慮學生學習興趣而選取適合的課題,課程便不會過多、過深,師生亦可在建議課節內完成課程。當局應善用近期進駐學校視學的機會,全面檢討課程設計。

當日課改已漠視教師提醒

根據2019年課程發展議會公布的初中中史科課程指引,必修課程由「史前至夏商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組成,並設有「延伸部分」視乎學生學習能力與興趣教授。學校必須以獨立課程模式讓學生學習,平均初中每年級約每周兩節課,每年約有50節可供教學之用,3年總計150節。課程又可分為「政治演變」、「文化特色」及「香港發展」3個部分。「政治演變」每年均有38個課節,即「必修中的必修」。

此外,教育局早前公布「國安教育課程框架」,列明初中中史科的「重要相關課題」,即課題中個別「預期學習內容」(通常一個課題有多個「預期學習內容」)不能不教,否則便須於國安教育年度報告列出。根據整個課題的「建議課節」計算,中一級重要相關課題不多於7節,中二級不多於27節,中三級不多於30節。

現况成因除了疫情影響學生學習之外,亦可能因教師考慮個別班別學習能力稍遜所致,相關問題其實早已於當年課程改革時向當局反映。2017年,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就課程修訂第二階段所做的教師調查顯示,受訪的165名中史科教師中,有76%教師憂慮新課程落實後不能完成整個初中課程,並預計某些課題需略過或跳過不教;相反,認為自己能教畢整個課程的只有11%。

初中新課程最大問題,便是中一級「安史之亂與唐的衰亡」,與中二級「五代十國政權的特色與宋初國策的制定」和「宋代的文人政治、改革與黨爭」等課題,分拆於兩個年級學習。若要了解五代十國與宋初政策,不能不了解晚唐節度使制度的問題;若要了解北宋變法、黨爭,不能不了解宋初國策。可見這些課題環環相扣,但學生的學習階段卻被暑假分隔。相信上述提到報道的涉事學校,便被這個課題「卡關」。

要求學生強記官制 扼殺趣味

中史科另一弊病,便是期望學生強記硬背各種官制、官名、古地名。假如這些名稱與當代國家體制有直接關係,學生還可以有所參照;惟今天讓我們10多歲的中學生學習「三省六部」、「十大節度使」的名稱及其地理位置,以至宋代變法的「均輸法」、「青苗法」等,學生往往要對難以觸碰的事物建構知識,更容易混淆名稱。課程從設計層面已脫離學生興趣及需要,學生當然學不懂,教學進度自然落後。

正如今年2月15日立法會議員劉智鵬所提出的無立法效力議員議案討論上,當有議員擔心現時中史科的課程規劃與30年前無異、教學呆板沉悶時,但當局卻猶如直接無視「食材」(課程)問題,而認為「我們的『烹飪方法』(多元化活動)非常有效」。有不少教師坦言,初中中史科的學習經歷愈精彩,當學生高中選修中史科之後,便會面對極大反差——高中有更多課題需要強記硬背。

當局設計課程時,實應先建立適應當今世代的歷史教育論(methodology of history education),不要因為制訂者小時候讀過三省六部,便認為現在、未來都需要學習,甚至要用相近的方法學習。當局應該好好想想,學生需要學什麼、怎樣學才最有效。如此才能善用中史科,讓更多學生接觸、認識、熱愛國家文化。

作者是檢定教員、教育大學中史教育榮譽學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健宇]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