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日前炮台山道發生的士車禍,導致途人重創,而涉事的司機達85歲高齡,這宗意外令市民再次關注高齡司機的問題。而翻查資料顯示,2023年的短短頭3個月內,已有7宗與高齡司機有關的意外。坊間不但有檢討現行針對70歲或以上司機體檢政策的聲浪,而且輿論把焦點都集中在高齡職業司機。不過,其實這已不是單單改善或收緊身體檢查標準的問題,而是反映行業上青黃不接的困境。
年長司機被污名化 或因體檢太寬鬆
年長人士持有駕駛執照,甚至仍做運輸從業員,如果其健康情况許可,又有良好的駕駛態度,本來並非問題,難道壯年人士當中就沒有「馬路炸彈」?事實上,更多現時仍在工作的高齡職業司機,從事巴士、貨車司機等的年資已經非常長,但礙於相對小巴、的士行業有較嚴格的年齡限制,而他們覺得自己仍然行有餘力的情况下,故此繼續以駕駛為業,自食其力,這種精神是值得敬佩。令他們被污名化的,可能只是現在過於寬鬆的體檢規矩。
據傳媒報道,有業界人士認為現在對年長職業司機的體檢,流於形式甚至參差不齊;同時亦有從業員指,不應該把檢查局限於某種年紀,構成歧視。
外地針對年長駕駛者,尤其是職業司機的體檢,遠比香港嚴謹。筆者認為,本港相關體檢除了應該加入強制檢查如心電圖等之外,更應該實行模擬評估,及指定取得認證的檢查中心,並對接受檢查人士提供資助或獎勵提高誘因,統一相關的通過標準。如此既可確保檢查的有效性,也可令社會大眾更為放心。
惟筆者認為,這次意外引發討論的核心,並不是單就高齡駕駛者的身體狀况及相關檢查而已,事實上高齡職業司機在馬路上的時間甚長;彰顯的問題在於的士和小巴行業青黃不接的情况——這不單構成道路安全問題,更是整體公共交通板塊上,可能出現缺口的狀况。
交通意外折射的士小巴業青黃不接
讀者在留意這次意外新聞之時,可能會驚訝原來香港的道路上,竟然會有80多歲的職業的士司機;但或在心底裏,又會認為的士、小巴司機年紀偏高是見慣不怪。事實上,這個行業仍然以較年長人士作為支撐運作的中流砥柱,總括而言是結構性的問題。
回想約20多年前,中華巴士專營權告終前後,坊間曾經討論過巴士司機年紀偏高,由此亦導致意外頻生,甚至有車長在駕駛期間中風的情况。但若然今日乘坐巴士,其實不難發覺現時不少巴士車長甚為年輕。巴士車長行業由過往被視為「養老」、「夕陽」,到今日會有新血加入,除了有部分可能是巴士迷願意為興趣而投身之外,也可以歸因於巴士公司的工作環境較有保障,薪酬雖不高,但是糧準,而且更有其他福利或保障,較易吸引新人入行,從而令巴士車長的組成結構出現改變。
可加初創元素 吸引新人入行
小巴與的士較難吸引新人,尤其年輕一輩加入,最大原因在於其薪酬、福利和發展空間,進而令其成為「養老」行業,相信這不是社會樂見的情况。民主黨在這兩年的財政預算案建議中,都提出政府應向小巴、的士營辦者提供補助,由相關持份者自行制訂適當措施,吸引新人入行。事實上,無論小巴或的士,其實工作的自由度可以相當充足;惟礙於現時營運環境,而令自由度收縮。筆者拋磚引玉,認為可加入一些初創元素,鼓勵對交通行業有興趣的人自組公司,營辦的士或小巴服務;而當中一些資金投入,可由政府以借貸或補助形式發放,這樣應可大大提升誘因。
若讀者有留意,就有一名對交通有興趣的人士,為實現理想而投入紅色小巴行業,並引入一些過去在小巴行業較少出現的管理或營運方式,期望可以扭轉市民對紅色小巴的傳統印象。據相關報道指,有關人士的營運其實仍在苦撐當中,但至少願意投入。倘若政府能夠鼓勵這類型的發展,同時也可配合只聞樓梯響的「優質的士計劃」等多管齊下,以筆者了解,肯定會有更多對交通行業有興趣,也立志於此發展的年輕人入行經營參與,絕對會對小巴、的士行業的現有結構產生一些化學作用。
其實,收緊高齡職業司機的健康檢查要求,雖然可以治標,及早排除有隱疾的人,減少意外發生的機率,但這方面恐怕會令司機數量減少,更可能令一些其實身體仍然硬朗的年長司機卻步,恐會導致惡性循環。有資方人士提出引入外勞,惟現實上亦會有語言或不熟悉道路情况的問題,衍生其他服務及安全疑慮。因此,有關當局必須正視改變這些行業的結構,讓這些在現時香港公共運輸中不可或缺的板塊能夠引入新血,如此方是改善有關問題的治本之道。
作者是民主黨交通政策發言人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