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王軍

王軍:政府工作報告釋放新信號新機遇

【明報文章】2023年「兩會」是中共二十大之後的第一次中國兩會,李克強總理所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政府工作提出8點建議,釋放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若干新信號,揭示中國經濟的若干新機遇。

報告釋出3信號

信號一:增長目標留有餘地,符合實際。總的來看,以5%左右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核心,再加上就業、物價等在內的這一組預期目標,是一個穩預期、強信心、鼓士氣、接地氣的目標。它既符合市場預期,也符合發展實際,在為今年政府工作提出建議的同時,也打開了爭取更好結果的空間。這些目標要求較高,絕不是輕輕鬆鬆就可以實現。這不僅是一組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夠完成的目標,也是中共二十大報告和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及工作部署的具體體現。

信號二:政策基調是「加力提效」和「精準有力」。「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這表明一方面要「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更好地發揮對擴大國內需求的乘數效應;另一方面,還需「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這意味着財政擴張的力度將是適度和較為溫和,赤字率和地方專項債規模的提高也需要適度。因此,3%赤字率僅比去年微升0.2個百分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僅比去年微升1500億元,在目前中央和地方財政收支都比較緊張的情况下,這些目標都體現了量力而行和留有餘地。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精準」在前,強調的是政策工具和政策效果的結構性,重點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有力」在後,表明總量寬鬆依然會繼續,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但力度有限,也不是重點。今年貨幣政策的總量、價格和結構工具,有望交替運用、擇機推出,降準降息亦不會缺席。

信號三:主要風險集中於金融、房地產和地方政府債務。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是今年政府工作要點之一。其中,防止形成區域性、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主要是通過深化改革和完善監管來完成;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需着重改善其資產負債狀况,防止其無序擴張;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重點是4個方面——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利息負擔、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三重機遇 值得關注

新政府,新氣象,新舉措,也必將帶來新機遇。對於身處大灣區的香港,有3個方面的戰略機遇需要重點關注。

新機遇一: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其着力點是發展實體經濟,推進新型工業化。具體實施路徑包括(1)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2)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3)推動戰略性的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4)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5)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6)優化基礎設施佈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去年香港特區政府發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將完善創科生態圈、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列為四大發展方向之一,指出要協助傳統製造業利用創新科技升級轉型,實現智能化製造。這與內地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多個路徑不謀而合,香港業界可以認真考慮該如何與內地合作來搭上內地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這一「快車」,實現自身發展和戰略轉型。

新機遇二:「數字經濟」與「數實融合」。近來內地非常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和支持平台經濟發展,上月底剛通過《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要求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因此,未來數字經濟領域的政策有望密集出台,數字經濟將成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重點轉型方向,推動「數實深度融合」將成為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主線。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也是香港創科發展方向之一。內地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蘊含的戰略性機遇,值得香港企業家高度關注、牢牢把握。

新機遇三:利用外資和制度型開放。未來中國將繼續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擴大市場准入,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特別是要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這將對香港具有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相關企業帶來更多機會。同時,隨着中國內地進出口規模進一步提高,及對經濟支撐作用的不斷增強,香港作為全球離岸貿易和轉口貿易的重要中介、作為中國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也必將分享內地更高水平開放和統一大市場所帶來的巨大紅利。

作者是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王軍]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