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歐陽五

歐陽五:台灣敘事——中美間的特殊較量

【明報文章】台灣問題依然是今年兩會的重要議題。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涉台表述,提出堅定反「獨」促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今春以來,一方面海峽兩岸互動趨頻、轉暖,另一方面美國對台動作不斷,阻撓和平進程。美國國防部近日宣布,總值約6.19億美元的F-16彈藥和相關設備對台潛在軍售案,已得到美國國務院批准。另據《華爾街日報》透露,美國計劃將在台駐軍數量增加3倍,着重在戰術、武器使用方面加強訓練台軍。美國逐漸掏空「一中」原則,並加速將台灣變成世界又一個炸藥庫和危險之地。

美重構對台敘事 簡化歷史問題

與此同時,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敘事更須警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近日發表涉台言論,有意重構敘事,篡改台灣問題的內政本質,試圖將之國際化,更甚者將「侵略」字眼加諸兩岸。

重構對台敘事,是美國打「台灣牌」的其中一環。華盛頓將老套的敘事邏輯套用至台灣問題,將其定義為「民主與專制之爭」,在國際上不斷宣稱「威權的中國大陸欺負民主的台灣,可能入侵台灣」。

這一敘事將複雜歷史問題簡化成單一選項,並將雙方定性為善惡之爭。這對不了解台灣問題緣由、不了解中國大陸的人,很有吸引力,在烏克蘭危機後也頗有市場。

對台敘事只是美式敘事中的一例。歪曲事實、主觀臆斷、炮製議題、製造話語陷阱……美式對華、對外敘事長期精於此道。中國「氣球」(無人飛艇)飄入美國上空,被美國誇大渲染成「中國安全威脅」,刻意給公眾營造「冷戰重現」的觀感,加劇美國國內和全球的反華、仇華情緒。「修昔底德陷阱」也有違歷史真相,是美國根據本國利益杜撰出的理論,以意識形態作為障眼法,並將戰爭責任推給「老二」。更遑論美國在新疆、西藏問題上的顛倒黑白。

台民意趨「疑美」 島內獨立判斷力量覺醒

儘管美國仍掌握世界上最龐大的媒體資源,然而,對正義與邪惡的判斷和定性,到最後並不止靠敘事。

台灣民意最近從「倚美」轉向「疑美」,顯示島內的獨立判斷力量在覺醒。東盟國家明確拒絕美國煽動,不希望在中美之間選邊站,表達了外交自主和理性。美國調查記者Seymour Hersh披露美國策劃參與了「北溪」(Nord Stream)管道爆炸事件,表明美國國內不乏理性、正義之士。

反觀中國敘事,在國內實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觀,推動共同富裕;對周邊國家「親誠惠容」,建設睦鄰友好關係;在全球倡導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基本價值的全球治理觀,推動世界包容式發展。

這些敘事產生了影響力和信服力,繼而產生了向心力,歸根到柢,並不僅僅因為敘事本身的吸引力,還是因為行事之道: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處境和訴求感同身受,所以願意平等幫助發展中國家;中國希望世界和平繁榮,所以在伊朗核問題、緬甸問題、烏克蘭危機中,積極從中斡旋調和;中國大陸希望台海和平,所以不斷出台惠台政策,與台胞共享福祉。

今次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這與美國無意間透露的「毁台計劃」,兩相對照,誰是真心,誰是假意,不言自明。

反映美國恐懼焦慮

美國不斷解構、重構中國敘事,不僅反過來印證了中國敘事之實,本質上也反映了美國的恐懼。在筆者看來,美國真正焦慮的不僅僅是中國國力上升,還有中國所傳遞的價值觀,以及給世界帶來的正向改變。

時間進入21世紀第三個10年,世人已漸漸厭倦老套的你贏我輸、爾虞我詐的二元對立敘事邏輯。畢竟,這一邏輯沒有讓世界變得更好,而是變得更糟。世界各國需要的仍然是和平、合作、發展、安寧。從這一角度來說,中國式敘事、行事之道及其背後所蘊含的中華文明,契合了世界的需要,其復興也就是歷史進步的必然。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