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ChatGPT面世後,全球高等學府都嚴陣以待,不少大學更設立了專門的工作小組,就這種新科技的運用商討對策——學生會否從此以人工智能代筆?他們是否有能力判斷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答案的準確性?
各大學(甚至各學科教師)對這種新科技的取態也不一:有大學積極把ChatGPT融入學習,藉人工智能鍛煉學生的判斷和提問能力;有些則以ChatGPT技術尚未成熟、答案時有偏頗,學生也未有足夠的判斷和自制能力為由,勒令禁止使用。
香港大專院校對ChatGPT的取態也各異:港大是首間宣布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的院校;科大則容許學生有限度使用ChatGPT,讓老師按課程內容制定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向。隨着ChatGPT開放應用程式界面(API),更多港人會接觸這項新科技。在此環境下,我們應該禁止學生使用,還是應該盡早讓他們學會如何善用新科技?
為何ChatGPT會令大學產生危機感
當科技出現重大演進,教育界都會探討其潛在影響。有人擔心科技會令人的技能流失,雖然這種隱憂不會解除,但過去的經驗也未至於使我們覺得「天已塌下來」,因為教育制度的設計,會要求我們先掌握事物的基本原理,才容許我們運用工具。不過,比起計算機和互聯網,ChatGPT對大學教育帶來的挑戰更大,因為它完成工作的速度更快、內容看似更完整、更有自學能力。
ChatGPT的本質是聊天工具,擅長生成類似人類的對話內容,其文字回應具連貫性、符合上文下理。它能回應各種「提示」(prompt),例如問題、陳述、意見等。
惟由於ChatGPT的資料庫仍有局限,當遇到資料不全的情况,它就會生成一堆可能與事實不符的內容。如果使用者對事實沒有基本認知,就有機會被誤導。因此,比起一般由網絡搜尋所得的資訊,學生使用ChatGPT時,需要更強的判斷能力,因為由ChatGPT提供的答案已是各種現有資料的匯總,基本上已繞過了蒐集和整理資料所需要的思考過程。此外,若學生只滿足於ChatGPT所給予的答案(即建基於現有資料的答案),他們就不會開創新的觀點。
當ChatGPT都能寫文 到大學還要學什麼
以筆者任教的人文學科為例,有教授嘗試評核由ChatGPT提供的答案,結果屬及格水平。換言之,學生用人工智能做「槍手」,不難求得一個C。於是,在大學任教的朋友估計ChatGPT的出現,會令師生之間出現另一輪科技競賽。
過去,為應對互聯網各種功能所衍生的抄襲問題,大學購入了專門檢查抄襲的軟件。於是有些學生又出動了改述(paraphrase)這一招,把其他人的文章改頭換面,或是索性把抄來的中文文章段落翻譯為英文,以瞞過軟件。
從這種「catch me if you can」的經驗可見,就算學校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引入檢查工具,令學生有所顧忌也好,抄襲問題不可能完全杜絕。所以,大學的評核方法亦會因時制宜地轉變,例如要求學生記錄思考和創作過程、讓學生進行答辯等,正如學校沒法阻止小學生用計數機做功課,所以老師會要求他們寫下每一個計算的步驟。
可見,真正值得我們討論的問題,不應限於大學如何應對學生以人工智能代筆,而是當ChatGPT有能力從海量資料中找出合適資訊的情况下,我們需要學生從大學教育中學到什麼?大學的教學模式,需如何因應人工智能的發展而改變?哪方面的技能要加強,哪些部分可以省略?
人類與人工智能 應如何分工
要回答以上問題,我們要先了解ChatGPT目前的「能」與「不能」。我們難以預測假以時日,ChatGPT會演化至哪種程度,故以下分析,純粹基於筆者近來與ChatGPT的互動所得出的觀察。
ChatGPT未能進行非字面的深層推理,例如分析句子中的隱喻,因人工智能對資料並沒有「語境」的掌握。筆者念大學時,有老師曾教導文本細讀(close reading)技巧,讓我們理解作品的歷史及文化背景、作者生平、行文特點、他正在回應哪些觀點等,以增強我們觀察、分析和書寫的能力。直接「copy and paste」,無法達到相同效果。
ChatGPT也難以取代人的道德判斷。以經典的「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為例,ChatGPT的答案有條理地解釋了「電車難題」的來源,與當中涉及的「功利主義」和「個人權利」等觀點,看來的確很像一篇大學生的作業。但如果作業要求學生選擇一個立場,並闡釋其背後的道德理據,學生就不能只依靠ChatGPT作答。ChatGPT在回答中再三強調,它只是人工智能,無法做出道德選擇,因每一個選擇背後都涉及價值,而人類才擁有價值觀(這一點它答得很好)。
同樣道理,從研究層面來說,就算ChatGPT有能力整理海量的資料,包括現有文獻內容,它也無法判斷何謂「研究缺口」,因一個研究的價值,相當視乎它的社會價值。基於研究結果而提出的建議,亦需要在各種利益與矛盾之間取捨。雖然ChatGPT可以擔當一個及格的研究助理,惟分析、探究和建議的角色,仍然需要由人擔當。
大學需與學生共同探討哪些問題
ChatGPT當前的發展,不會完全顛覆教育制度,但我們需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的是,當學生一鍵已能夠找到答案時,他們為何還要花時間學習基本功?美國有教授以ChatGPT訓練學生的提問能力,也是出於此道理——當學生連基本概念都無法掌握,自然也無法準確提出問題。
假如ChatGPT不是曇花一現的熱潮,這種科技有機會取代一部分人類的工作,而這個現象已正在發生。如大學要培訓未來社會所需的人才,這些人要有怎樣的特質和技能,才能駕馭科技?培養學生明辨慎思的能力,是大學教育的意義之一,這是為何中小學不適合討論的問題,到了大學可以探討。當資訊愈多,人就愈需要更高階的判斷能力。ChatGPT面世後,大學教育應如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說到底,懲罰學生「抄襲」,只是被動地應對了人工智能的發展;如何鼓勵學生不急於找到答案,願意花時間在閱讀、思考和推論的過程上,才是真正值得探索的問題。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