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張俊聲

張俊聲:一罩之隔的社交距離

【明報文章】原本以為,一夜之間,大家都準備好除罩相見,人人笑逐顏開。

怎料口罩令全面撤銷之後,選擇立即解除束縛的,只是小眾。專家建議市民於人群密集的地方最好仍佩戴口罩,以避免感染;社會各界亦應以包容的態度,尊重個人的選擇權利。學生回校雖不用再強制佩戴口罩,但不少學校仍鼓勵師生於適當的時候,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作為那些在公眾場合坦蕩蕩以真面目示人的「另類」,大多不禁納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戴口罩由法例規定變成心理需要

口罩作為防禦病毒侵襲的醫療用品是常識,但口罩作為保護私隱、遮蓋傷痕和謝絕社交的工具,亦是現實。一夜之間改變的,是佩戴口罩的行為由「法例規定」變成「心理需要」。有人歸咎是服從心態使然,或者是長久建立起來的習慣一朝難改。但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似乎社會上的大多數對於所謂「以真面目示人」這個選擇,仍然存有一定程度的戒心。

於大學校園當中,目測所見,繼續佩戴口罩的師生仍佔多數。較早前已有研究指出,年輕人可能會有「容貌焦慮」的狀况:鑑於對自我形象欠缺信心,因而比較容易在脫下口罩後感到不安。相關的論點在此不贅。惟目前仍然佩戴口罩的市民當中,有老有幼、有男有女、有「黃」有「藍」、有富有貧,很難簡單利用某種特定的群組或信念將之區分。

或者,他們的共通點之一,是口罩確確實實能夠為佩戴者提供一份安全感——只是一個如此簡單的動作,就可以讓人倍感從容,在喧鬧中找到難得的平靜,何樂而不為?

以「防衛式社交」在紛擾中自處

過往一段較長的時間裏,大家都習慣了有距離感的相處模式;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由實際的1.5米延伸至虛無難測的心理距離。薄薄的一罩之隔,既是毫釐,也是千里。進入「後疫情」時代,口罩亦如衣服一般,成為不少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戴上口罩來溝通,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言於表,筆者暫且稱之為一種「防衛式社交」。

這種特殊的社交方式,正正有助不同年齡、背景和身分的人,適應新環境中的挑戰。所以我們要明白的,不單是佩戴口罩作為一種公共衛生層面的個人選擇,更是疫後的新人類如何於「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盛行的時代中,在出現信任危機的社群裏自處。

真面目是什麼?是面上的雀斑和暗瘡,還是你我內心真正的想法和期許?香港曾被視為全亞洲最安全的城市,亦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區之一,究竟真正的安全又是什麼?如果時時刻刻需要面對着生活上各色各樣的危機,或者掛在面前的口罩,確實可以為凡夫俗子提供片刻的喘息空間。期待3年已久的自由雖然歸來,卻暫未換來失落的安全感。看來全面復常之路,仍需努力。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張俊聲]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