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自美國總統拜登在烏克蘭抗俄戰爭一周年之際發表「華沙演說」(2月21日),堅定指出「烏克蘭屹立不倒,俄羅斯絕不會獲勝」後,僅時隔兩天,國務院便證實國務卿布林肯會於2月28日至3月3日,自北向南訪問世界第一大內陸國哈薩克和亞洲唯一雙重內陸國烏茲別克,以及南亞次大陸之第一強國印度,並先後參加美國與中亞「C5+1」外長會議及G20(二十國集團)外長峰會,深入探討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及提升與美雙邊和多邊伙伴關係等議題,其中重申對哈薩克的安全承諾與捍衛「中南亞」板塊之整體安全,乃重中之重。
擴大哈美合作 彰顯大國擔當
克里姆林宮自針對烏克蘭開啟「特別軍事行動」之日起就已昭告天下,俄國並非信守諾言的「君子」,而是肆無忌憚的「小人」。與之相比,戰爭爆發伊始就全力援烏的英美兩國,則通過實際行動告知盟友,華盛頓與倫敦作為世界秩序與格局的捍衛者,始終是一言九鼎的全球領袖,絕不允許任何一方採用非常規手段以大欺小,或單方面使用武力改變區域乃至全球現狀。
究其原因,烏克蘭和哈薩克作為蘇聯核武繼承國,在獨立之初就已同俄、美一道,於1992年5月23日在葡萄牙里斯本簽署了關於履行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里斯本議定書》,進而開啟了歐亞大陸心臟地帶邊緣區三國(包括白俄羅斯)的無核化進程。在此後的兩年時間內,烏、哈、白三國相繼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及《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在聯合國及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框架內,分別得到五大核武國(美俄英法中)的安全保障,即其國家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不受侵害。
自此,曾經擁有世界第四大核武庫的哈薩克堅持奉行無核化政策,根據首任領導人納扎爾巴耶夫簽署之總統令,隨即關閉了境內曾進行456次核試爆的塞梅伊核武試驗基地,並按部就班地撤出核武庫存。但好景不長,克里米亞危機的爆發,對哈薩克敲響了一記重重的安全警鐘,不可避免地引發一場史無前例的全球性地緣戰略信任危機。
相比之下,俄國突如其來的「特別軍事行動」則進一步火上澆油,加劇了區域乃至全球安全形勢的緊張態勢。而俄羅斯總統普京於今年2月28日簽署之有關暫停履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決定,則將全球地緣政治之不確定性提升至新高度,反向挑戰美國的危機應對能力的同時,變相警告鄰國不得輕舉妄動。因此,布林肯的訪哈行程是警告克宮及其「盟友」,美國決不允許哈薩克在沙文主義及帝國主義的雙重壓力下,成為「第二個烏克蘭」。
哈美聯手 鞏固歐陸民主前線
從地緣安全視角來看,蘇聯解體後相繼開啟民主轉型進程的俄羅斯聯邦、高加索三國(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中亞五國(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塔吉克)及蒙古,作為OSCE成員國,屬歐羅巴文明抵禦東方專制入侵之「前哨陣地」,其相關板塊之地緣戰略重要性,伴隨「東西博弈」的持久化、複雜化及激烈化而得以持續突顯。
反觀從哈薩克國族建構史不難看出,哈薩克民族精英擁有眾所周知的千年自由文明與百年民主傳統。在布爾什維克侵略軍長驅直入血洗中亞之前,哈薩克北方草原及南方河中地區精英,在俄國1917年二月革命勝利後的憲政民主改革框架下,相繼宣布組建能夠真正代表全民的自治政府,其領導人阿里汗.布克伊哈諾夫(Alikhan Bukeikhanov)與穆斯塔法.紹凱(Mustafa Shokay)在內戰期間,為捍衛民族獨立與國家之結晶(即民主),曾分別尋求日本政府的承認及美國時任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援助,希望能夠得到國際社會關注與支持,使其所屬區域問題國際化。
肯定哈國三位一體式民主化道路
事實證明,民主並非一文不值或可有可無的烏托邦,而是須用無數鮮血與生命築起的「希望之源」,一個引導萬民邁向自由樂土的「神聖燈塔」,及防範其免遭奴役思想侵蝕的「偉大長城」。百年前的哈薩克民族精英,用生命代價書寫了終得以光復的壯麗篇章,提醒後人,專制如同暴雪般終會隨風飄過,民主則會如同春風般終將在春暖花開之際溫暖每個公民的內心,而謊言則會在此過程中如同冰川般消失殆盡;由此使人不可避免地深陷於無盡的反思中,一方面糾結於早已不復存在的「強盛」與「偉大」,另一方面則困惑於根本無法預測的未來與可預估的最終歸屬,進退兩難。
也正因如此,布林肯選擇哈薩克為其此次中南亞之行的首站,其目的歸根結柢是肯定該國總統托卡耶夫所開啟之「新哈薩克」改革大業,全力支持他以去殖民化、去獨裁化、去專制化為核心的三位一體式民主化道路,為崛起於沙文主義及帝國主義籠罩下的「民主獨苗」保駕護航。
作者納扎爾拜.葉爾肯(Yerkin Nazarbay)是哈薩克猶太裔學者、上海環太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