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二戰結束以後,世界很快進入所謂的「冷戰」,整個世界陷入兩個陣營對壘和激烈交鋒時期,軍事上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兩個軍事集團;經濟上則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和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隔離;意識形態上,是所謂的自由民主國家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對立。
第三世界國家外交選項有限
美蘇兩國作為國際體系中的主導力量,既合作又競爭:合作的目的是為了維持它們的既有國際地位,避免兩國因直接軍事衝突而引發核大戰,並最終導致兩敗俱傷、漁翁得利;競爭的目的則是美蘇兩國追求更大的國家利益、國際影響力和勢力範圍。
對於第三世界國家來說,它們沒有太多選擇,要麼加入美國一方,要麼加入蘇聯一方。保持中立看起來是一個很有誘惑力的選擇,但更多情况下可能同時受到美國和蘇聯的冷遇,以及遇到困難後不得不向美蘇的一方尋求援助。
以印度為例,印度獨立後奉行所謂不結盟政策,惟印度在中印邊界爭端中的失敗,以及印度謀求地區霸權的野心,使該國逐步倒向蘇聯,並在1971年簽訂明顯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印蘇和平友好合作條約》。另一個例子是芬蘭:二戰結束後,芬蘭與蘇聯保持着友好的特殊關係,因此芬蘭就沒有被列入馬歇爾計劃中,亦沒有加入北約組織。
「代理人戰爭」損經濟民生
在一個兩極緊張對峙、激烈對抗的體系中,第三世界國家還往往容易成為兩極國家爭奪地區影響力的棋子,出現曠日持久的內部衝突和內戰,或者成為「代理人戰爭」的所在地。這些衝突和戰爭,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民生造成巨大破壞,以至出現許多人道主義災難。進入21世紀後,代理人戰爭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在敘利亞。美國支持敘利亞的反對派和庫爾德武裝,而俄羅斯則支持敘利亞政權。長期的敘利亞內亂,使該國成為國際難民危機的一個主要來源地。
在俄烏戰爭爆發一年後,國際體系的局勢愈來愈朝着新冷戰的方向發展,儘管當前的世界與美蘇冷戰時期的形勢,還有一定的不同。以俄羅斯為一方面,美國為另一方面,雙方在軍事、經濟和意識形態上正陷入全面的對立;而其中最難以調和的,就是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對立。
選邊站壓力愈來愈大
俄烏戰爭發生後,美國和一部分國家積極在軍事上援助烏克蘭,與俄羅斯作戰,兩個軍事陣營的對峙儼然已經形成。歐盟在能源上的去俄羅斯化、美國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及對中國的經濟脫鈎,都導致過去幾十年來的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進程面臨重大挫折。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把俄羅斯及一些與俄關係友好的國家,描述為壓迫性的專制體制和沒有人權的社會;而俄羅斯等國家,則把美國及北約認定是霸權主義、帝國主義和單邊主義的代表。儘管世界還沒有分裂為兩個陣營之間的完全對立,但對第三世界國家來說,它們面臨的選邊站壓力正愈來愈大,外部強國介入內部衝突和代理人戰爭的可能性大大上升。
俄烏戰爭發生後,許多第三世界國家面臨的經濟壓力大大上升。這場戰爭一度使黑海地區的糧食運輸和能源運輸受到很大影響,一些歐洲國家因能源領域的去俄羅斯化,經歷了經濟和民生上的困難。在今年2月23日題為「在烏克蘭實現全面、公正和持久和平所依循的《聯合國憲章》原則」決議草案投票中,32個國家棄權。這32個國家包括:亞美尼亞、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剛果、布隆迪、中非、埃塞俄比亞、加蓬、幾內亞、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南非、蘇丹、多哥、烏干達、津巴布韋、孟加拉、中國、印度、伊朗、老撾、蒙古、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越南、玻利維亞、古巴、薩爾瓦多。
選邊站隊未必符合國家利益
可以看出,其中的大部分國家經濟不發達,對俄羅斯有一定依賴性,它們希望戰爭盡快結束,從而重振受到疫情影響的經濟。另外一些國家則出於戰略上的考慮,不希望過分得罪俄羅斯,例如印度和越南,這兩個國家所關注的重點都是應對中國崛起的挑戰,與俄國之間有着密切的軍事合作或戰略合作,因此它們自然亦不希望選邊站。還有一些國家則是在意識形態上與俄羅斯比較接近,或者有長期的友好合作歷史,因此它們都不希望選邊站。
在美俄對立和中美戰略競爭日益突顯的今天,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發現,它們不僅受到戰爭的直接影響,也受到愈來愈大的選邊站壓力;而這種選邊站可能不符合它們的經濟利益、戰略利益或意識形態利益。投出棄權票的印度常駐聯合國代表坎博伊,則在表決後的解釋發言中指出,俄烏戰爭目前體現了複雜性,局部地區的衝突甚至在加劇。因此,她對於當下能否找到俄烏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提出質疑。
但可以想見,印度在俄烏戰爭上的模糊立場,必然令美國方面感到不滿,甚至有可能重新考慮印度作為「印太戰略」伙伴的可靠性。同時,對於許多仍然面臨內部衝突或國際制裁的第三世界國家來說,新冷戰的逐步加劇,也使它們陷入進一步混亂,代理人戰爭的風險也上升了。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