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一宗駭人聽聞的新聞轟動全港,主流傳媒全天候報道。到底大媒體和自媒體在報道上有什麼區別?
傳統上,大報有所謂的報格,以報道政治和經濟等涉及重大公眾利益的新聞為主;而在處理突發新聞時,除非是傷亡慘重的天災人禍,否則屬於次要,因為一是其中涉及的公眾利益相對少一點,二是主要為滿足讀者獵奇心,有失報格。至於小報則較少風格和道德上的顧忌,因此熱中報道突發和地區新聞,以填補大報沒有涉獵的缺口,催谷銷量。
後來大報與小報的分野愈來愈模糊,尤其當大家都追求點擊率時,不論大小報都要按讀者口味去寫稿;再加上即時新聞氾濫,迫使各家傳媒「即時抄襲」,令大家的新聞愈來愈似。
大小傳媒角色 似乎易位
現在香港的大報與小報,可分為主流傳媒為主的大媒體,及在近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扎根在海外或本港的小網媒。在這宗案件的連日報道中,大小傳媒的角色似乎易位——大媒體不斷發布標題聳人聽聞的即時新聞,小媒體反而沒有什麼報道。
這可能是因為,當大媒體不得不瘋狂追求點擊率的時候,小媒體已經全部轉型,依賴捐款和月費生存,網絡流量變得次要。訂戶之所以願意付費,除了因為政治立場之外,也因為一些獨特的訪問,以及鮮見於主流傳媒的報道。因此小媒體寧願放棄追趕人有我有的熱點新聞,集中資源撰寫獨家稿件,例如各式各樣的在英港人故事。
這種易位也可能衍生一個觀感,就是大媒體的報道毫無特色,家家戶戶差不多,難以令人記住;小媒體反而風格突出、題材深入,更加值得真金白銀支持。
大媒體其實不失獨家或自家發掘的報道。例如在是次案件轟動全城之前,最大的新聞是賀建奎獲批「高才通」,牽扯出一連串涉及公眾利益的跟進報道。上周二有兩間傳媒率先報道此新聞,其中之一是《明報》,但由於全港媒體即時轉載,絕大部分不會標明出處,因此很多人對於《明報》的印象,可能還不及小網媒深刻。因為小網媒的出品,通常不會隨處可見,看上去更加「獨家」。
香港經歷一場媒體關停風暴之後,由數量更多、規模更小的自媒體接棒,定位跟主流傳媒截然不同。至於主流傳媒在政治局限底下,似乎更加熱中於追蹤網民和社會熱點,令各家媒體的分野愈來愈不明顯。不論是大媒體還是小媒體,若能在public's interests(公眾興趣)之中寫出public interest(公眾利益),便是好新聞。可惜公眾往往分不太清。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