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政府在上周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提出,花費2000萬元推出「開心香港」(Happy Hong Kong)計劃,對象為香港市民,希望為社會增加笑臉。過去3年,香港經歷非一般的轉變,新時代政治、過度的防疫措施(截稿當日政府宣布取消口罩令),大大改變港人心態和生活。筆者不禁要問,政府是否知道香港人為何不開心?一個「開心香港」計劃就可以令香港人快樂?
疫下市民苦不堪言
政府似乎視而不見
在新冠疫情下,旺角、尖沙嘴、銅鑼灣這些商業旺區「吉舖」處處,很多市民失業,大量基層市民開工不足,生活苦不堪言。這些景象和民情,筆者看到,市民看到,筆者相信政府都看到;但在財政預算案中推出的措施,似乎令人感到政府對這些情况是視而不見。
根據政府說法,2000萬元的「開心香港」計劃,聚焦美食體驗、愉快遊樂、文青創作等活動,多元化的玩樂選擇會有助刺激消費和經濟。本港未來會在多個地區舉辦大型「美食市集」,旅發局亦將在夏季籌辦以維港為舞台的大型海陸嘉年華。
筆者一年半前辭任區議員之後,除了繼續服務社區,亦重投老本行的社工工作。在這一年多的光景中,筆者每天都接觸市民,有基層、有中產,按觀察和傾談,經濟困境和自由受限制,令他們很不快樂,他們亦不知道如何是好。
筆者每天都聆聽着市民的聲音,先在這裏總結一下。過去兩年的財政預算案,市民在不開心生活下最關心的事情,就是政府派多少錢、退多少稅;對於其他財政政策和措施,似乎興趣不大。
這現象的原因為何?因不少市民過去3年都因過度的防疫措施而陷入經濟困境;另一原因是不少人認為自由受限,於是不問世事、消費吃喝玩樂過生活。
香港是否一個快樂城市?從這些調查或可看到一些情况:今年1月,有市場調查公司的調查顯示,香港人於2022年的整體快樂指數只得5.6分(滿分為10分),在亞太區7個地區或國家當中包尾。聯合國於2022年3月公布的《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指出,香港的排名由2018年報告中第76位,下跌至去年報告的第81位,排名比中國內地(72位)和俄羅斯(80位)還要低。
在現實角度來看,有力度的經濟援助措施相信可以令市民快樂一些。過去3年,筆者和民主黨不斷爭取政府推出失業和就業不足援助金,但一直不果;今年財政預算案公布前,民主黨亦已明確提出,儘管香港逐步復常,但經濟復蘇緩慢,市民正面對環球通脹、物價高企及公營事業連環加價等壓力,冀政府體恤市民及刺激經濟,向全港市民發放1.5萬元現金或消費券。
可惜的是,政府似乎不明白市民的困境,派發的消費券金額不但沒有加碼,更減半至僅得5000元,退稅上限亦由去年的1萬元減至今年6000元。
筆者認為在復常路上,政府「派糖」應該加碼才是正確做法,讓市民在未來幾個月的生活可以過得「鬆動一些」,讓他們在社會復常路上有時間回氣,讓失業者搵工時「有個錢傍身」、開工不足者「有個錢」幫補一下生活,讓他們在復常過程中過得快樂一些。
除了經濟援助外,要讓港人的生活過得開心,自由的社會氣氛十分重要。過去兩年,不少港人日常生活中的聚會,都是親友移民前的送別。無論經濟狀况好或不好的港人,不少人都因為與好朋友和親人分離兩地而感到不快樂。而大量港人離開的原因,正正就是新政治時代的社會氛圍。
必須讓社會自由環境復常
筆者認為,一個人是否感到開心快樂,是由心而生的情緒和感覺,不是一個「開心香港」計劃就可以做到。政府撥出2000萬元推出「開心香港」計劃,這個金額在整個財政預算案中的所佔比重儘管微小,不過若計劃作用不大,花2000元來推動亦是浪費公帑。
筆者建議政府不要為做而做,不要將公帑藥石亂投,應將這2000萬元用於更有意義的項目。若政府希望港人重拾開心快樂,當局需認清港人懊惱的真正原因,認真思考香港人不快樂、不開心的深層原因。而在復常路上,政府除了讓經濟環境復常之外,亦必須讓社會的自由環境復常,讓香港人在財政上和表達上都感到真正的自由。這樣香港人才會有真正的開心快樂。
作者是民主黨副主席、註冊社會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