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早前,立法會就「中國歷史列為高中必修科目」的議案激辯。議案初衷是期望中學生透過修讀中史培養國家觀念、民族感情及國民身分認同,讓他們更深入、更全面認識國家發展歷程。會上,正反兩方各有論述與理據,惟筆者必須強調,所有反對的論點,僅僅是針對現行教學體制下,對將中史列為獨立必修科的可行性提出疑問,而非反對中學生透過修讀中史加深對國家及民族的了解。
中史列高中必修 不能操之過急
本港中史科一直被人詬病沉悶、單調,從公開試報考中史科的考生人數每見新低,上年度更不足6000人,便可知一二。事實上,筆者自小便對中國歷史抱有熱忱,在長達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不乏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不乏引領世界的數理科技,更不乏有趣且流傳至今的民間習俗。因此問題的本身並不是中史,而是我們的教育及考試制度,未能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有趣一面、活力一面、積極一面展現出來。
在未能妥善解決本港應試文化及僵化的歷史教學問題前,將中史列為必修科實不能操之過急,以免出現教學質量未如預期的結果。
無疑,修讀中史是高中生了解國家的一個重要渠道,但非唯一渠道。事實上世界正處於「東升西降」的大格局,大量海內外經濟學家均預期10年內我國生產總值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回到清朝乾隆時期全球第一的地位,多項數據都證明中華民族正處於偉大復興的路上。因此筆者經常拷問自己:要如何協助我們下一代應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筆者連月走訪九龍東中小學校園,向學生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將「二十大精神」帶入學校之中。在每一場,筆者都會向在座師生發問:「為什麼我們需要學習二十大?」筆者均會強調,香港是我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有近9000間外資企業進駐香港營商,當中約有1400間是地區總部。外資來港無非是期望香港青年人能夠為他們引路,從香港的畢業生了解中國未來發展方向,抓住中國14億人的龐大市場。故筆者認為,要培養中學生的國家觀念、民族感情及國民身分認同,焦點可放在國情教育。
國情教育應糅合中學各科
國情教育的重點,就是要讓我們的青年人了解到國家最新發展情况,以及國家未來規劃方向,讓學生能夠在伴隨國家發展與民族復興的路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找到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舞台和機遇。因此,國情教育應糅合各個中學必修科,乃至選修科的教材及考試之中,盡可能讓香港下一代全方位認識國家。
具體例子,可以將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撰寫的《鄧稼先》納入中文科,讓學生了解新中國科技發展的艱辛歲月;如英文科可以將我國外交部在聯合國發言的英文官方翻譯版本作為教材,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地緣政治及外交關係;又如經濟科則可加入我國當代經濟學家提倡的方法及理論,包括我國經濟學家林毅夫倡導的新結構經濟學,以及新中國提倡的政治經濟學,而非以西方發達國家所創建的學派及理論分析我國國情,讓學生能夠真正掌握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培養能夠準確分析國情的能力,及掌握符合中國實際需要的理論分析工具。
最後,筆者認為要培養中學生的國家觀念、民族感情及國民身分認同,應該積極考慮在現有課程框架上,審視有哪些地方能夠引入國情內容,讓學生能夠全方位、多角度認識國家發展脈絡,令學生在畢業後可以滿懷信心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作者是工聯會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