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近期,大國關係錯綜複雜,競爭與博弈加劇。先有中美關係因「氣球事件」一波三折,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推遲訪華,兩國關係的緩和進程有所滯緩。後有在俄烏衝突爆發一周年之際,美國總統拜登突訪烏克蘭,對烏克蘭表示堅定支持。隨後美俄兩國總統隔空喊話、相互指摘,態度十分強硬。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國如何運籌大國關係,極為重要。
自去年中美元首在印尼峇里島會晤以來,兩國的高層交往有所改善,但中美關係的緩和並不容易。美國國內對華政治生態惡劣、對華態度強硬,小小的「氣球事件」都能引發美國國內對「中國威脅」的大肆炒作和借題發揮,並對中國多家企業實施制裁,折射了美國對中國的打壓並未改變。
更令人憂心的是,當前美俄關係依然嚴峻,衝突風險增加。拜登突訪烏克蘭,並號召西方國家繼續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拜登在返回波蘭之後的演講中,極力譴責俄羅斯,並且要求其他國家向美國看齊,對烏克蘭提供援助,要以所謂民主國家的團結來對抗俄羅斯。
不過,俄羅斯方面也非常強硬。俄國總統普京時隔兩年後再次到國會發表國情咨文,強烈譴責西方發動的烏克蘭戰爭,並表示俄方會堅持到底、絕不妥協。對於美國的咄咄逼人和聯合施壓,俄方宣布暫停履行與美國簽署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美俄之間相互鬥狠,也預示短期內俄烏衝突難以和解,和平曙光很難顯現。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美國基於對華戰略競爭的需要,謀求「分化中俄」和「聯歐制華」,使中國的大國外交面臨極大壓力。對中國而言,如何運籌大國關係,極為重要。中國的目標非常明確: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促進大國協調和良性互動,推動構建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格局」。在實際行動中,中國亦是如此踐行。
中國大國外交 關鍵在對美俄歐關係
最近,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在歐洲穿梭訪問,會見美俄歐各方領導人,表明了中國重視大國協調、堅持勸和促談的意願。面對極為嚴峻的外部環境,中國的大國外交如何運籌,關鍵在於妥善處理好與美俄歐三者之間的關係。
對於中美關係,中國非常重視,處理中美關係的基本原則是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及合作共贏。對於美國的強硬態度,中國非常明確,就是堅定捍衛中國國家利益,在鬥爭中積極謀求對話與合作,絕不能犧牲中國自己的利益。對於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中方也多次表態,中俄伙伴關係是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所以中俄關係的發展有着強大的自主性,不應受到第三方的脅迫和影響。對於中歐關係,中國多次強調中歐存在諸多共同利益,在維護國際秩序、推動多極化和促進務實合作等方面加強協調與合作。中方也表明願意與歐洲一道推動俄烏衝突早日和解,積極發揮勸和促談的作用。
中國4點態度 非常明晰
不過,當前大國關係極為複雜,非常不利於大國協調,也令全球治理的動能下降。對於俄烏衝突這樣棘手問題,若沒有大國之間的協調,很難在短期內解決,其負面影響亦難以消解。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方面,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大國關係運籌方面,中國有4點態度非常明晰:
一是堅持和平發展,無論是哪個大國都應該遵守《聯合國憲章》,與和平為伍,多做勸和促談的善事,少做火上澆油的惡事;二是堅持合作共贏,積極擁抱和推動全球化,努力改善全球經濟治理,攜手推動全球經濟復蘇;三是完善國際秩序,要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和改革者,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更多體現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四是妥善管控大國分歧,正視大國之間的矛盾與分歧,以對話而非對抗方式解決問題,避免動輒武力相向。
總之,中國的大國關係運籌要立足於長遠和全局,多做加法,少做減法,要保持密切的高層溝通,堅持手段靈活和多措並舉,避免在大國關係中被動和孤立,積極主動爭取「求同存異」,推動大國關係良性發展。只有保持大國關係總體穩定,中國的戰略運籌空間才會比較廣闊,國內國際雙循環才能夠可持續發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才會更有保障。
作者是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