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閻小駿、李拉

閻小駿、李拉:香港文化生活 從「一陽來復」到「花果飄香」

【明報文章】在浩如煙海的人類史冊中,此起彼落的政治、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各領風騷,但真正成為偉大都會的城市卻屈指可數。這些偉大城市的共性,在於其經久不衰、歷久彌珍的文化影響力。從意大利佛羅倫斯的藝術寶藏到六朝古都的文采風流,從羅馬舊城的文明遺產到奧地利維也納的音樂華章,偉大都會傳承獨具品格的城市文化,見證屬於他們各自時代的最高文明創造力,其影響足以經受歷史長河的冲蝕而輝映千古。

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其發展前景及歷史地位,取決於城市的經濟實力,更取決於城市的文化創造力與文化影響力。經濟與文化,兩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也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南金融,北創科,中間必須有文化」。文化繁榮,是香港未來發展所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把香港建設成具有對話實力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一良好願景,亦將為特區發展增添新的重要動能。

開放交流 是文化繁榮前提

城市由人的聚落而生,也因人與人、城與城、思想與思想之間的交流、包容、對話與共融而興旺。新儒學代表人物杜維明先生曾用「靈根再植」、「一陽來復」來形容儒學第三期發展與文化中國復興的前景。當前,隨着政治上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香港社會逐漸從動盪中平復,城市文化生活也進入到新的、「一陽來復」的希望季節。如何在由治及興的新進程中,把香港建設成為獨具魅力、「花果飄香」的世界級文化都會,仍需社會各界的合力,方能成功。

開放交流是文化繁榮的前提。香港獨特的文化氣質,正是在開埠以來中西文化激盪與融合中逐步形成的。雍容大度、開放包容這一中華民族重要文化特質,在香港的多元文化場景中有充分體現。正如宋代理學大家朱熹的詩句形容那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香港文化是融通世界的中華文化,既「八面來風」,又「一脈相承」。傳承,賦予香港城市文化鮮明的中華民族血脈;開放,則賦予其與世界同步的蓬勃生命力。以開放心態引入多樣文化形式和多元文化內容,才能涵養出具香港氣派的文化風格。

文化生產孕育在人與城市的互動中。城市文化體驗不應僅限於劇場和展廳等具象化場景;文化的構建與欣賞,更應蘊含在城市生活的日常細節裏。法國巴黎的咖啡廳、英國倫敦的電話亭、美國紐約的出租車,既是活的、流動着的生活場景,更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德國詩人荷爾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說:「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日常生活的詩性瞬間最直接反映城市的文化風格。這些瞬間,將現代人的生活從荒蕪的節律中拯救出來,賦予單調的日常以審美趣味。

政府需鼓勵私人資本進入文化市場

香港的街頭日常,並不缺乏值得挖掘的文化資源。從穿行在摩天大樓中的有軌電車,到五彩斑斕的霓虹招牌,再到隨處可見、保存完好的歷史古蹟,這座城市有太多值得發現的文化細節。近年來,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活化項目,通過向非牟利機構提供財政援助以翻新和營運歷史建築。這無疑為依託城市空間推展文化建設,提供了有益思路及成功試驗。但如果政府在大館、美荷樓、雷生春等標誌性的「節點」建築之外,能夠進一步鼓勵將文化巧思融入互動性的生活場景,從而改造城市日常景觀,這勢必造就更具社會性及參與度的香港文化形象。

城市文化繁榮,需要產業化的支持。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文化發展固然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與基礎,但同時亦面臨重要制約——即生產要素與生活成本價格高企。這不僅導致文化設施造價高昂,更使參與文化創作本身,成為奢侈的人生道路選擇。

文化若不能實現產業化、不能創造經濟價值並為從業人員提供發展通道,就不可能持續吸引人才、不可能脫離政府扶助而「獨立行走」,更不可能持續繁榮。政府在以公帑補貼文化項目的同時,更需要鼓勵私人資本進入文化市場,支持文化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並通過文化與資本共榮而創造新的文化形式與內容。

須滋養多向度人群

繁榮的城市文化,需要多向度(multi-dimensional)的人來共同創造;而城市文化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應旨在豐富人的體驗、發掘人的可能、促進人的發展。換言之,繁榮的、「花果飄香」的城市文化生活,必須能夠滋養多向度而非單向度的人群——人們不僅為日常生活基本需要奔走,更具有豐富活躍的精神世界、審美衝動與文化嚮往。多向度的人群,既是多元文化生活哺育的結果,又不斷為城市文化的進一步豐富多彩提供新動力與貢獻。這就是城市文化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以文化產業促進文化生活,以文化生活潤澤文化主體,以文化主體改造文化景觀。

在香港促進文化繁榮,尤其需要消除西方殖民者所強加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文化想像。香港有着百年殖民統治所形成的特殊經歷,其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帶上西方殖民者的烙印。巴勒斯坦裔美國學者薩伊德(Edward Said)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西方殖民者對東方文化的塑造過程,乃是首先從西方優越論出發想像一個處於現代文明對立面的、僅具從屬地位的異域東方,而後再將此種虛構框架下的形象、理念、人格與經驗(image, idea, personality, experience)植入對於非西方地區的文化敘事,從而為西方文明普世化進程提供反面參照。

長期以來,西方文化框架下的異域(exotic)情調,成為香港形象的重要組件;然而,以「東方主義」文化形象為目的的殖民主義文化建構路徑,既是西方霸權的必然反映,更是非西方地區在現代性上的自我放逐,絕非未來香港文化建設的適宜道路。

清理殖民者「東方主義」想像 乃必由之路

今時今日,香港正處於全球文化變局的時代大潮中。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使香港得以賡續她的中華文化血脈,並第一次以平等而非附庸的姿態與西方世界交流對話。舊有歷史的確是香港獨特的文化資源,但新的時代才是香港文化創造的源泉所在。

在歷史進程中,向後看的作品只能淪為懷舊者的精巧玩物和昨日的一闕輓歌;唯有隨時代的脈搏跳動,才能創造出更有生命力的文化作品。徹底清理西方殖民者的「東方主義」想像,創造「有時代、有家國、見天地、見眾生」的文化形式與內容,正是香港文化精神生活從「一陽來復」走向「花果飄香」的必由之路。

文化生活復興,精神世界亦必繁盛。時移世易,一個安定、繁榮、自信、由治及興的香港,正展現着蓬勃生命力,也呼喚與之相匹配的新文化,以及符合時代要求的、對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香港表達。在築牢國家文化主體性基礎上,豐富城市文化的多樣性,以跨文化交流為橋樑、以城市空間為載體、以文化產業化為引擎、以人的多向度發展為依歸,新時代的香港必將從文化生活的「一陽來復」,邁向精神世界的「花果飄香」。

作者閻小駿是港大中國制度研究中心總監,李拉是港大中國制度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助理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閻小駿、李拉]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