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張欣宇

張欣宇:保障民生 投資未來

【明報文章】財政司長昨日發表了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在香港逐漸走出疫情的大環境下,已可以預見預算案會在民生紓困方面有不少着墨。但筆者則更關注財爺將會如何調動資源,為香港投資未來、創造發展容量。畢竟,無論是改善民生,還是讓香港未來一代有向上流的機會,都必須有可持續的增長及找到新的增長動能。

筆者樂見這份財政預算案,逐漸勾勒出香港未來產業發展的一份藍圖,並推出諸多措施以促進長遠的經濟增長。創科將成為香港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這點已經是社會共識。預算案首次為新田科技城的發展提出諮詢和動工時間,同時說明了港深創科園首批大樓的建成時間,是北部都會區概念面世後的重要進展。

捉緊建造業產業鏈價值

除了創科之外,預算案同樣將綠色低碳經濟和先進建造業,定位為香港未來着重發展的產業,筆者深感認同。建設綠色城市,本就是香港的發展目標,採取綠色發展路線,不僅符合世界潮流和時代要求,為應對全球變暖盡了香港責任,更可以促進一大批低碳產業,例如回收、能源、材料等關聯行業的發展,是香港能夠施展所長的領域。

而在智能建造應用方面,未來香港在基礎建設方面的投資每年均會超過1000億元,高峰期甚至可以達到每年3000億元的規模。在巨大的基礎建設投資量下,香港應當認真準備,依托建造業創新科技應用的大背景,將部分建造業產業鏈重新引入香港,為香港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並捉緊(capture)產業鏈的價值。

針對以上兩項產業集群的發展,北部都會區東部土地資源豐富,筆者建議利用北部都會區東部發展上述產業,以推動香港再工業化,優化產業佈局,促進香港經濟健康均衡增長。

勾勒經濟前景 市民關注怎執行

而在復常下力保全力復蘇的部分,筆者樂見政府接受包括立法會「A4聯盟」在內不少團體的相關建議,提出了派發消費券、減免稅收等措施。香港市民經歷3年疫情衝擊,現仍然需時固本培元,需要政府的關注扶持,幫助部分市民渡過難關,也為市道恢復興旺重新注入動力。

總體而言,新一屆政府的首份財政預算案,在短期內紓困的同時,亦為經濟增長勾勒出新的前景。接下來的有效執行,將會是市民所關注的重點。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香港新方向執委、工程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張欣宇]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