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趙永佳、黎子而

趙永佳、黎子而:鄰家月亮特別圓?——由數據看港英兩地教育(上)

【明報文章】早前教聯會公布有關「幼稚園經營困難」的問卷調查結果。調查顯示,各種原因導致不少幼稚園的來年收生率有明顯下跌趨勢,而近期討論熱度最高的「移民潮」便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當港人提起移民,很自然會想起英國,因為它是眾多港人的熱門移民國家之一。

網上有關移民英國的討論群組和新聞報道比比皆是,而網上移英港人(包括不少趙永佳的好朋友)對英國教育幾乎是清一色讚不絕口,大多數評論都離不開「自由」、「零壓力」和「開心教育」。這少不免令人思索:難道香港教育真的比不上英國?正當網民對英國教育制度讚歎不絕時,趙永佳的一位曾在港任職教師、現於英國亦從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卻有不同看法。友人觀察到英國教育制度欠缺對低社經地位和新移民學生的支援,而課堂秩序混亂更導致學生學習受影響,這與網上的一片正評有頗大落差,令他感到非常失望。

港生學術表現勝英國 「幸福感」稍低

究竟英國教育制度是否港人子女的學習夢想地?還是港人無法從網上芸芸的討論中得悉英國教育制度的真實一面?就此,我們從2018年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數據入手,透過分析學生能力、生活幸福感和學校環境的數據,比較和探討香港與英國教育制度的優劣。

當要比較兩個地方的教育制度時,可被量化的學生能力便是一個相對客觀的指標。PISA的考核科目為閱讀、數學及科學,而根據表1,香港學生的3科平均分都比英國學生高。香港學生在數學方面的表現明顯優秀,比英國學生高出49分;閱讀和科學方面,香港亦不輸英國,分別高出20分和12分。綜觀70多個參與PISA的國家或地區,香港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方面都是名列前茅,分別排第4、第4和第9名。反觀,英國學生排名稍遜,閱讀和科學並列第14名,數學第18名。可見,香港學生在這3科的整體表現比英國學生略勝一籌。

當然,成績好不代表一切。撇除學術表現,學生的「幸福感」(包括正面與負面感覺)也應是重要指標。表2結果顯示,兩地學生的正面感覺相距不大,報稱總是感到對生活滿意的香港學生,比英國僅低1個百分點。但香港學生的負面感覺比英國的稍高:前者報稱總是感到悲傷及總是感到寂寞的學生,分別為13%及22%,比英國高出4和6個百分點。

此外,壓力亦能側面反映學生幸福感。調查顯示,82%香港學生在失敗時會擔心別人對他們的看法,比英國高出19個百分點;71%香港學生認為他們的失敗是因為沒有足夠天賦,比英國高8個百分點;而72%香港學生認為失敗會令他們懷疑對未來的計劃,比英國高兩個百分點,足見較多香港學生會為失敗而感到恐懼。在壓力方面,無可諱言香港學生也的確比英國稍高。

英校紀律風氣較港遜色

此外,學校環境對學生學習亦是一個關鍵因素。據表3結果顯示,81%香港學生報稱「從不、甚少或有時」出現噪音和混亂,比英國高15個百分點;84%香港學生報稱「從不、甚少或有時」出現老師要等很久學生才能安靜下來,比英國高9個百分點;81%香港學生報稱「從不、甚少或有時」出現不聽老師話的情况,比英國高11個百分點。綜合以上數據,香港學生的主觀學校紀律風氣指數為0.24,英國為0.09,可見香港學生感覺學校紀律風氣比英國學生為佳,也意味香港的課堂秩序較少被學生打亂,香港學生相對有一個安靜有序的學習環境。

另外,調查顯示,76%香港學生報稱「強烈同意或同意」自己在學校很容易交到朋友,比英國僅高3個百分點;66%香港學生報稱「強烈同意或同意」自己屬於學校,比英國僅高4個百分點;而72%香港學生回應「強烈同意或同意」其他同學好像很喜歡自己,較英國低13個百分點。綜合以上數據,香港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指數為-0.39,英國為-0.19,可見英國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比香港學生稍高。

這與我們對兩地學校的認知頗一致:香港學生大多守秩序而且不敢挑戰老師權威,自然有一個較安靜有秩序的學習環境;然而英國學校奉行較為自由的原則,多數不會對學生紀律施加太多規範,需安靜上課的同學就可能受干擾。因此英國學校紀律風氣較香港遜色也是合乎常理,這亦似乎能解釋為何在英的香港學生在學校能感到更自由。

警惕「區群謬誤」

參考趙永佳友人們的經歷,除了不乏大讚英國教育的支持者,也有對英國教育感到大失所望的批評者。但為何網上關於英國學校的負面評價會如此罕見?是否因為每當有移英港人在網上批評留英生活,就會被責罵「身在福中不知福」,甚至被其他網民標籤為「五毛」?我們應如何理解這兩種同時並存的說法呢?

我們認為,貿然推斷網上的正評為誇大其詞、不可信,可能是犯上區群謬誤(ecological fallacy),一種在分析統計資料時常見的「以全概偏」問題,即僅建基於群體的整體數據,就推論當中的個體性質。其實以上數據只是比較兩地回應的平均值,當我們想了解個別群組的情况時,就應該要聚焦不同群組學生表現。篇幅有限,這問題留待下回分解。

(編者按:下篇將於下周一(2月27日)刊出)

作者趙永佳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黎子而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研究助理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趙永佳、黎子而]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