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孫東指研發門檻趨高 冀AI研發院成發展引擎

【明報專訊】政府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以10億元設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若獲立法會批撥款,目標最快2026/27年度成立。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長孫東稱,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術研發門檻愈來愈高,「一個單獨的研發團隊做不了,那麼希望通過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這個平台,大家一起去做」,期望研究院可助力大學企業研發新技術,作為推動本港AI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目標最快2026/27年度成立

據當局交財委會文件,數字辦正制定計劃,包括擬定人工智能研發院的公眾使命、推行策略、工作目標、管治架構及監督機制、人手及財政安排、營運模式、績效指標等。政府資助的InnoHK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早前開發出本港首個大型語言模型,文件提到其中一方案是以HKGAI為基礎建立研發院。

設院四大考量 盼避紙上談兵

孫東受訪時進一步透露,設研發院時會依循四大考量,其一是強調與各院校緊密合作,他解釋說,AI前沿技術研發門檻愈來愈高,對算力、數據需求愈大,故需藉研發院與各大學團隊合作,提高研發能力、跨過門檻。

其二是助力業界將AI技術應用落地,孫打趣說:「你學校做得多好、paper說得多多(也好),你能不能落地、能不能把產業發展起來,能不能賦能各個行業,(才)是個重要方向。」他指落地應用雖說要靠企業,但研發院可作為重要引擎。第三,他期望研發院未來逐漸構建自己的算力設備,加強自身研發能力,支持大學和企業研發團隊。第四是冀促成人才與國際合作。

偕微電子生命健康兩研發院分工

政府去年新成立微電子研發院(MRDI),將參考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模式運作。孫東說,imec由當地公帑支持,與逾萬伙伴合作,數十年來透過提供研發服務換取經濟回報之餘亦回饋社會,助很多企業發展,屬很好的模式,研發院未來可參考。他又稱,連同人工智能研發院、MRDI及正建立的生命健康研發院,三所公營研究機構分別負責香港未來三個重要策略發展領域,將是今後相關產業「一個重要的支持骨架」。

(AI年代)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