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AI變革的年代,明報每逢工作日的周一推出〈AI年代〉專版,為讀者剖析AI發展大趨勢及應用,第一期先由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長孫東解說政府如何搭建平台,助科技界研發創新。
本屆政府將AI定為重點發展產業,冀成香港未來經濟引擎。孫東接受本報專訪,稱政府過去約兩年半為AI產業建立的佈局基本成形,涵多個領域,下一步需由企業發掘應用場景。他說本港AI賦能各行業仍待提升,形容這屬香港目前的「短板」但也是「機遇」,「政府目的是制定政策、確定產業方向、提供支持,下一步怎樣通過人工智能賦能各行業,一定要跟產業及業界配合」。
明報記者 鄭律銘
對於政府的AI產業佈局,孫東表示實際上早於上屆政府已有關注,當時設立兩個InnoHK研發平台之一便包括「AI和機器人」;今屆政府於2022年底公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進一步將「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定為三大重點發展產業之一。
佈局涵算力算法數據資金人才
孫東指本屆政府已提出「組合拳」為AI產業佈局,涵算力、算法、數據、資金、人才等範疇(見表)。算力方面,政府在數碼港設立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去年底起運作,料今年底將提供3000P算力(即每秒300億億次算力),未來沙嶺用地發展的國際數據園區的核心基礎,亦包括算力中心;至於算法,InnoHK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整合了香港科研能力,成立約年半已成功研發香港首個語言大模型;人才清單亦涵蓋引入AI專家等。
現港應用屬「短板」 需大量企業進駐發展
孫東說,下一步關鍵是以AI賦能各行業,帶動產業發展。他指內地企業已推出多方面應用,香港仍待加強,形容這是香港面對的「短板」,這與香港以往經濟結構及政策有關,「所以我們需要大量人工智能的應用企業在香港發展」,目前科學園及數碼港已有約800間AI相關企業,但仍不夠,期望繼續引入更多AI相關企業。
不過,孫東認為香港面對的「短板」某程度亦屬「機遇」,單在政府層面,在交通、金融、工程檢測及1823熱線都有運用AI,在業界就有更多應用場景待發掘;他亦相信香港具誘因吸引海內外企業落戶,因本港國際化環境有助產品走出其他市場。
孫東稱政府角色在於確定產業方向、提供支持,下一步發展一定要跟產業和業界配合,舉例內地有騰訊、阿里巴巴、DeepSeek等企業帶頭,「內地社會主義制度都尚且要很多企業去做,香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能讓政府什麼都去做嘛,所以產業一定要發展起來」。他強調企業推動AI產業應用,特區政府有相應政策支持。
稱以AI推動科研非常重要
孫東上任前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亦專長研究機械人技術,他說AI其中一個非常重要應用範疇是「AI for Science」,即以AI推動科研,例如以病人醫療數據及影像訓練AI可助醫生準確診斷,提高手術準確度;分析大數據以發現新的藥物分子,可大大縮短新藥研發進度,同時可分析及預測流行病學趨勢。
至於機械人領域,他指典型代表是人形機械人,同時具思考及執行能力,日後可用於陪伴、家庭護理、教育等,「可以預測到未來這些年,embodied AI(具身智能)會非常普及。實際上在香港,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今後我們的產業發展方向」,稱具身機械人一定會作為一個重要的產業方向。
(AI年代)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