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股昨在逾6200億元破紀錄大成交下,急瀉逾3000點或13%,跌幅為亞洲以至環球主要股市最大,除由於上周五清明節假長周末後復市,「追回」美股周四五連日大跌的跌勢外,分析相信亦與港股為亞洲區內最自由流通、大跌市中成為外資首先沽貨,甚至沽空對冲其他市場風險有關。
其他區多設停板熔斷機制
A股昨3000隻跌一成停板
亞洲區不少市場均設個別股份漲跌停板以至大市暫停交易的「熔斷機制」。內地A股及台股昨便見大規模跌停潮,A股有逾3000隻股份跌一成停板破紀錄,台股亦曾有約1700隻跌停,至收市仍有900多隻股份維持一成跌幅停板,包括獨佔台股約三成半市值的台積電(台:2330)。台股指數昨跌近一成,成交額反而縮減至不足1500億新台幣(約353億港元),為今年以來最低,反映重磅股跌停令成交縮減。
另外,日股早段曾瀉近9%,觸發熔斷機制暫停交易10分鐘;韓股曾挫近6%,觸發所謂「邊車」(sidecar)機制,暫停程式買賣盤交易5分鐘。反觀港股不設個別漲跌停板,只有大幅波動時設「市調機制」,個別股份在5分鐘冷靜期內限價交易,之後就會恢復正常買賣。印尼、泰國及越南等亞洲新興市場昨則碰巧同為假期休市。有市場人士相信,有投資亞洲的機構投資者先集中拋售甚至沽空港股,以對冲其他市場風險。
獨立股評人郭思治稱,港股一向以來買賣均沒有限制,遇上市場大風暴,港股市場會跌得較其他市場深,甚至為投機分子提供「搵快錢」機會;但買賣自由也是港股最有價值之處。
(關稅戰)
相關字詞﹕關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