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6委任當然區議員全年大會零發言 謝偉俊:如廚師不煮飯 民署:不應單憑次數衡量工作

【明報專訊】區議會改制後上任一年多,區議員開會發言表現參差。本報統計區議員去年在區議會大會的發言次數,發現33名區議員去年在逾八成的大會會議中無發言。當中6人全年大會「零發言」,全屬委任或當然議員。曾任區議員的立法會議員謝偉俊認為情况不理想,形容議員不發言「等於廚師不煮飯、司機不開車」。民政事務總署回覆查詢稱,區議會大會是區議員向政府表達意見的其中一個渠道,不應單憑發言次數衡量區議員的工作。

33人逾八成會議未發言 32非直選

區議員履職監察機制規定區議員出席率須達八成,當局稱今屆區議員出席率是歷屆最高,不過指引沒規範議員開會須發言。本報記者根據去年18個區議會大會的會議紀錄,撇除就動議、利益申報等會議程序發言,統計470名區議員在全年6至7次大會當中,曾在幾多次會議發言。當中33名區議員在超過八成會議沒發言,即全年僅在一次會議發言,除了新民黨沙田區議員羅伊琳為直選議員外,全屬委任、地委會或當然議員。

零發言者有稱議程少涉選區 有稱避重複

吳承華未回應 反問記者「讀哪學校」

觀塘區吳承華、東區陳杏、西貢區王文、離島區周玉堂、北區朱浩賢及經民聯周天意,更是全年在大會「零發言」。身兼南丫島南段鄉委會主席的周玉堂解釋,區議會去年甚少關於南丫島的議程,「其他(地區)的我便無謂多發言」,他自言有盡責,不擔心居民認為他懶惰。周天意則稱,區議員職責不限於在會上發言,一直有跟進求助個案、向政府反映意見等,日後會按實際需要在大會適時發言。

陳杏及王文同稱,若已有其他議員提出相同意見,會避免重複發言。陳杏稱「不想浪費時間」,並指該區區議會大會主要省覽轄下委員會報告,大部分議員都沒發言。她是東區唯一「零發言」議員。

吳承華及朱浩賢至截稿前沒回應。其中記者日前趁區議會會議前向吳承華查詢為何在去年大會從沒發言,他一直迴避,反問記者「你讀哪間學校」,又說「你做這行不容易,人工又低,跑來跑去,好辛苦啊」。記者6次追問,吳最終表示稍後由助理答覆,惟截稿前未回覆。

綜觀4個界別區議員,直選議員發言相對踴躍,當中近半、43人在去年全部區議會大會均有發言。至於地委會、委任及當然議員,約三成人有在全部會議發言。以發言次數計,直選議員去年平均每人發言約10次,地委會、委任及當然議員平均全年發言7次。新制下區議員每月薪金為38,350元。

新民黨直選沙田區議員姚嘉俊去年每逢大會均有發言,他稱開會時表達意見是區議員責任,認為委任及地委會議員代表不同界別,各有關注,他們或透過不同方式表達意見與服務市民。

前議員籲發掘議題 學者:反映KPI作用有限

曾任民選區議員逾30年的西貢區議會前主席周賢明認為,新制下的區議會更重視行政暢順,議員之間早有共識,自然減少發言。他憶述以往大多數區議員都會把握發言機會,尤其在會上能與官員對話,爭取訴求履行服務承諾。他提醒除了等待合適議程反映居民意見,區議員亦應敏銳地主動發掘議題。

曾任兩屆民選區議員的謝偉俊表示,「議員的天職就是發言」,認為「零發言」不理想,估計部分新科議員經驗不足,需時磨合和學習,籲他們別介懷被批評,可向資深議員取經。

港大社會科學院前院長卜約翰(John Burns)說,儘管政府為區議員增設出席率等多項績效指標(KPI),並不代表議員積極議政,反指「他們開會時可能在看手機或電腦」,多名議員開會沒發言反映規定的作用有限。

明報記者 鄭啟智 劉思昆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