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公營醫療服務收費調整同時,政府提出3項措施加強病人醫療保障,包括優化醫療費用減免機制,料合資格受惠人數由30萬增至140萬,增加逾3倍;設立每名病人每年住院及門診費用1萬元上限,料惠及7萬重症病人;以及加強自費藥械安全網(見另稿)。有關注病人權益組織同意優化費用減免機制可加固安全網,但關注目前申請程序繁複會導致部分人無法受惠,醫務社工人手未必足以處理改革後增加的申請,建議簡化申請流程。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昨稱,「優化醫療費用減免機制」措施包括放寬收入及資產限額,兩人或以上家庭的收入限額,由家庭住戶入息中位數75%上調至100%,一人家庭放寬至150%;資產限額則改用申請公屋的資產限額。寬限有效期由現時12個月延長至18個月,範圍擴至涵蓋「偶發性」使用普通科門診的65歲以下人士。「家庭」定義亦會修訂,與病人同住但無直接財政聯繫的家人,毋須再納入資產審查。
醫局:現30萬人合資助 一兩萬獲豁免
高拔陞指出,目前費用減免機制約30萬人合資格受惠,每年平均豁免額為2萬元以下,預料日後合資格人數增至140萬。醫管局發言人補充,目前30萬合資格病人中,僅一兩萬人成功獲費用豁免。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指出,費用減免機制目前受惠資格嚴苛,申請過程複雜,要提交大量證明文件,不利有需要者申請。他又指醫務社工人手有限,且現時已有個案跟進,未來如要處理大量新申請,或因人手問題導致審批時間長。
去年度800醫務社工服務35萬人 彭鴻昌憂不足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協幹事彭鴻昌亦認為,優化機制可加固安全網,但目前申請程序繁複會導致部分合資格病人無法受惠。他亦關注醫務社工人手能否配合改革後增加的醫藥費減免申請,又指現時社工繁忙,已有病人無法提前約社工獲取「豁免紙」,因而未能獲費用減免,建議政府參考現有津貼計劃,簡化申請流程。
社署數據顯示,過去3年轄下醫務社工均為491人,每年度每人平均處理個案由2021/22年度的415宗,增至2023/24年度的453宗。醫管局向本報提供數據顯示,轄下醫務社工過去3年略有增長,由2021/22年度307人增至2023/24年度331人,不包括醫管局總辦事處員工。2023/24年度醫管局與社署的醫務社工共為約34.6萬人次的住院及日間住院病人提供服務。
封頂制全民受惠 林志釉質疑違「能者共付」
當局擬為全港市民設立住院及門診費用上限,每人每年上限1萬元,適用於自費藥械以外所有收費項目,估計約7萬重症病人受惠,包括急症中風病人。林志釉認為做法或違背「能者共付」原則,「有些病人其實負擔到,可以有合理收費」,但他同意措施能幫助部分無力付費的中產,建議當局未來檢視受惠者經濟能力,以防大量有能力支付較高收費者因而只付較低費用。
林志釉亦擔心新措施下,部分人會將公院視作安老院或療養院,遲遲不接病人出院,形成另一種濫用。醫衛界議員林哲玄建議當局考慮增設防止濫用住院服務安排,例如當醫生判斷無醫療需要卻仍住院,將不獲醫療費用減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