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股重複認購問題由來已久,2006年以重磅內銀為首的大型國企來港發行H股熱潮期間,有傳媒揭發新股認購機制有漏洞,有股民看準券商、銀行不會向負責處理新股認購資料的股份過戶處提交客戶身分證號碼等個人資料,經不同券商、銀行重複認購新股,提高獲分配機會。
中國銀行(3988)及工商銀行(1398)於當年5月及10月招股上市,分別錄得多達95萬及96萬人認購,市場有分析直指部分原因是不少人重複認購,放大了萬人空巷效果。除經不同銀行、券商重複認購的潛在漏洞,本報記者當年實測以「白表」(實物認購表格),分別以香港身分證、特區護照及BNO護照等證明文件重複認購新股,結果全部獲派股份,引起市場嘩然。10多年過去,至2023年底FINI平台推出,市場各界原以為新機制有效堵截重複認購,卻被發現仍有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