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雙職最低工資 或超出「上樓」資格 公屋入息限額增幅遜調薪 議員憂令輪候者減工作

【明報專訊】房委會日前公布擬議2025/26年度公屋入息限額平均增幅1.7%,倘建議新入息限額稍後通過,下月1日將生效,惟增幅較今年5月起最低工資上調幅度5.25%低,掙取最低工資的2人雙職家庭月入或超出新的公屋申請入息限額,3人雙職家庭每日工作12小時則貼近限額。有立法會議員質疑,政府過去藉凍結或調低公屋入息限額來縮短輪候隊伍,反導致有公屋申請者減低工作量以控制收入不超額(見另稿),倡加快公屋流轉以縮短輪候隊伍。

明報記者 蔡穎琳

2人月做26日10小時 超額數百元

最低工資2011年5月1日起實施,兩年檢討一次,之後共檢討過7次,水平由當年時薪28元增至今年5月起42.1元,累計增幅50.4%。至於公屋各組申請者入息限額的累計增幅,從2011/12年度至擬議2025/26年度,只有1人申請者累計增幅略低於最低工資累計增幅,為49.8%;2人家庭累計增幅約50.9%,3人家庭則約64.5%,4人家庭為67%。

今年5月1日起最低工資將由時薪40元增至42.1元,卻令部分公屋申請者月入超出擬議入息限額。以2人雙職家庭為例,若兩人每月工作26天、每天10小時,扣除5%強積金供款後共掙取20,797.4元,已超出2人家庭公屋入息限額的20,230元。而掙取最低工資的1人及3人雙職家庭收入則未必超出入息限額,如3人雙職家庭即使每日工作12小時,扣除強積金供款後月入與入息限額相差約143.1元(見圖)。

最低工資後 改機制增計工資指數

過去不少人關注公屋輪候冊入息限額有否考慮最低工資因素,政府自2013/14年度起修訂公屋入息限額檢討機制,引入第三季名義工資指數的按年變化作為入息因素,並解釋由於名義工資指數涵蓋最有可能申請公屋的職業組別,例如技術員、文員、服務人員和技工等,故名義工資指數變動被視為衡量公屋目標群組收入變動及反映最低工資對收入影響的合適標準。不過有關爭議並未消失,2023年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有委員以掙取最低工資的2人雙職家庭為例,質疑當時檢討機制計算出的入息限額過低。房屋署當時稱,由2011至2021年最低工資累升34%,名義工資指數累升41%,公屋入息限額則累升68%,顯示調整公屋入息限額公式已包含反映最低工資變動的元素。

議員:昔凍限額縮龍 致減工失勞動力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委員兼工聯會立法會議員梁子穎表示,倘公屋入息限額增幅追不上最低工資增幅,部分申請者有可能跌出輪候冊。他說,政府過去藉調低或凍結入息限額以縮短輪候隊伍,做法並不現實,因不少人為申請公屋減低工作量、限制收入,導致社會勞動力不足。他建議政府應加快公屋流轉,當未來公屋供應量理想及達至「3年上樓」目標時,可考慮檢討入息限額機制,以調升入息限額。

社協倡入息限額提供彈性

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指出,不少公屋申請者為符合入息限額而「炒散」,影響基層脫貧,建議入息限額提供彈性,例如超出入息限額但不多於指定百分比者可繼續輪候公屋,但上樓後需繳交較高租金。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