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陸路離境費違兩地融合? 陳美寶:積極配合研究 去年口岸車流復疫前 六成私家車

【明報專訊】《財政預算案》提出研究向陸路離境私家車徵收邊境建設費引發議論,對於會否與促進兩地融合的精神不符、有否問過中央是否贊成,運輸及物流局長陳美寶昨日無直接回應,稱局方會積極配合研究,提出相關政策是秉承「用者自付、能者多付」原則。翻查資料,陸路口岸日均車流量去年才剛回復至疫前約4萬多架次水平,當中六成為私家車。有商界稱措施減低中小企北上發展意欲。

陳:融合做得好 全力推動跨境鐵路

預算案提出研究向陸路離境私家車徵收邊境建設費,以每輛車200元計,每年有10億元收入。對於會否影響兩地交流,陳美寶稱一直努力推進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近年許多市民經高鐵、陸路、船往返內地,反映灣區融合及往返便利「做得好好」,當局未來會全力推動跨境鐵路,相信政府各局研究時會考慮市民便利和交通影響。據悉,財庫局有份策劃邊境建設費建議。

據運輸署資料,前年恢復通關後,至去年陸路口岸日均車流回復至疫前2018年水平,達4.2萬架次,當中私家車佔比由2018年47%升至去年62%,意味車流升幅大部分歸因於私家車,去年日均2.6萬輛私家車來回各陸路口岸。最多私家車經港珠澳大橋出入境,去年日均9248架次,佔大橋七成車流量(見圖)。

多經港珠澳橋 料15萬輛受影響

運輸署昨回覆稱,截至昨日共6.7萬輛私家車持粵港常規配額(俗稱「中港牌」)或港澳常規配額,目前亦有8.2萬輛私家車具「港車北上」資格,意味如政策落實,或至少近15萬輛私家車受影響。署方目前亦會發出「一次性跨境私家車配額」,過去5年累計發出2837個。

中小企聯會:無諮詢 降北上發展意欲

在東莞設廠的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永遠榮譽主席劉達邦自言是「苦主」,他說不少企業幾乎每日北上,以每日200元計,一年支出可達7萬元,經濟不景下很大負擔。他說商界事前無被諮詢,認為政策減低北上發展意欲,「我們賺不到錢、交不到稅,政府仲『赤』」。他盼當局可豁免多作經商之用的中港牌車輛收費。

議員憂損長遠效益 倡設年期拖長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批評,收邊境費與「港車北上」及「粵車南下」兩個原為盡用港珠澳大橋的政策背道而馳,憂進一步減少大橋使用量。他說,在兩地交流才剛回復疫前時為通關增設關卡,會影響兩地經濟活動,「為眼前10億,損失長遠經濟效益」。翻查資料,港珠澳大橋去年日均車流量首度破萬至近1.2萬架次,但仍遠低於設計容量每日6萬架次。

全國政協、立法會議員吳傑莊稱,考慮到未來多個口岸需重建,曾建議徵邊境費收回成本,惟認同200元太貴,倡當局為徵費設年期並盡量拖長,以降低收費水平。

(2025/26預算案)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