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許正宇:發債只用於基建 評級機構認同方向

【明報專訊】《財政預算案》提出加大發債額,未來5年每年發債1500億至1950億元,以應付北部都會區等基建工程。昨在預算案相關政策記者會,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許正宇被問到會否擔心信用評級受影響,他重申香港發債佔GDP比例較低、發債上限有立法會把關,評級機構理解及認同政府發債只用於支持基礎建設、不用作日常開支的方向。有學者預料政府在2027/28年度起將步入淨負債階段。

稱立會審批把關「非自說自話」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前年年底將香港信貸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本月回覆傳媒查詢時確認會維持「負面」評級展望;標普昨發稿稱政府最新財政狀况增加信用評級下行風險。

許正宇稱,特區政府與評級公司經常連繫,對方關注香港發債水平、用途,以及如何加大發債。他表示已解說香港發債佔GDP比例低於17%,相對於多國水平屬非常可控,且發債收入只用於支持基建;當發債額超上限,政府需向立法會申請審批,有機制把關,「不是自說自話」。

學者料2027/28進入淨負債

針對政府增加發債,浸大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高級講師黃健明認為,既然發債成為一段時間的常態,政府應在中期預測交代未償還債務及淨儲備(即儲備減未償還負債),以助呈現政府真正的財政實力。他預料政府在2027/28年度起會進入淨負債,並持續擴大。經濟學者李兆波表示,憑發債佔GDP比例衡量發債水平是否合適屬「狹隘」看法,負債能力要一併考慮儲備水平、收入基礎等。

李兆波:只看佔GDP比例「狹隘」

政府將繼續面對財赤,財政司長陳茂波今年對「財赤」有不同表述方式,稱政府綜合帳目分開「經營帳目」及「非經營帳目」,兩者要「以不同理財目標和方法去分別管理」。演辭提到經營帳目要「以達致盈餘為目標」,非經營帳目則無相關提述。

許正宇昨解釋,即使處理兩個帳目的邏輯及角度不同,「最終看盈餘或赤字,都要從綜合帳目的角度看」,強調「一定是兩個一齊去看」。他以中期預測2028/29年度計及發債收支後有盈餘為例,說該年度經營帳目的盈餘,正可「反哺」非經營帳目,令整體赤字消除。

(2025/26預算案)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