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昨日《財政預算案》提出多個降低綜合赤字方案,會從6個種子基金撥回約620億元至2025/26年度政府帳目,但強調資金抽走後仍足夠運作最少5年,被抽款的包括用作支援基層學童參加課外活動的基金。另外,當局下月亦會將防疫抗疫基金其中150億元餘額撥回2024/25年度帳目。經濟學者李兆波形容,回撥基金「不屬收入」,對紓緩財赤是「權宜之計」。
學者:權宜之計 不屬收入
政策局及部門目前於政府帳目外為特定目的共設立42個基金,預算案提到各基金總結餘近1800億元,部分屬種子基金,即利用本金投資收益應付開支,例如2018/19年度撥款25億元成立的「學生活動支援基金」,投資回報所得會向學校發放津貼,資助有經濟需要學生參與課外學習活動。
財政司長陳茂波於預算案稱這些基金「鎖起了巨額公共財政資源」。他昨午在記者會被問到回撥基金以降低財赤是否取巧時稱,各種子基金均由經營帳目撥款成立,當回撥未需動用款項時,自然撥回政府經營帳目。
5涉教育 消息:考慮結餘易調撥
6個被回撥部分結餘的基金,包括研究基金、醫管局公私營協作基金、語文基金、學生活動支援基金等(見表)。政府消息人士昨解釋,首階段揀選的6個基金屬種子基金,結餘相對多,亦非以法例成立的基金,可以行政方式調撥,當中5個雖與教育相關,但揀選時沒從政策範疇考慮。消息人士舉例,研究基金結餘約500億元,但每年開支僅10多億元,有回撥空間。
消息人士續稱,6個基金的回撥料於5至6月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並同時立即逐一檢視其他基金情况。消息人士舉例,若基金涉捐款、投資項目涉債券股票產品,調撥時難度會增加,又說無完成檢視的時間表。消息人士承認,若有下一階段回撥,金額也會是「細規模」。
至於因應新冠疫情成立總承擔額近2500億元的防疫抗疫基金,現結餘約180億元,會回撥150億元,已於2024/25年度修訂預算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