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以往提及財赤,大眾理解為最終埋帳的「綜合帳目」,已包含基建開支、發債及各項收入,昨日於預算案演辭則有新的表述手法,區分出綜合帳目的「經營帳目」與「非經營帳目」,表明「要以不同理財目標和方法去分別管理(兩帳目)」,會在2026/27年度把反映政府日常收支的「經營帳目」滅赤,而涉及基建等收支的「非經營帳目」於可見6個年度都「見紅」,未能提出滅赤日期,應對方法是加大發債額填補「缺口」,但借回的錢一半又是用於償還之前債券。
演辭省「避免赤字」 稱「力求復平衡」
今份預算案另亦有巧妙陳述。陳茂波近3年預算案演辭都有引述《基本法》第107條,前兩年引述時均提「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新一份演辭則稱「力求一段時間內恢復財政平衡,確保公共財政的韌性和可持續性」,省了「避免赤字」。
預算案公布前,陳茂波多次稱冀「三數年內」恢復財政平衡。陳昨於演辭稱,處理財赤要區分收支中兩大帳目,政府「經營帳目」要「量入為出,以達致盈餘為目標」;而「非經營帳目」涉及基本工程開支,包括北部都會區等發展,落成後會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但收入受經濟周期影響,「收入與開支之間可能出現缺口」,可靈活善用市場資源填補,包括發債。
何君堯不同意區分 學者:助掌赤字來源
浸大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高級講師黃健明同意分開經營和非經營帳目展示,認為有助理解赤字來源及結構,但非經營赤字則可能代表基建的資本投資「投入過速」。選委界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則稱,基本法107條無區分經營及非經營帳目赤字,不同意財政司長對赤字看法。
消息:債務GDP比率遠低先進經濟體
政府料未來基本工程開支將入高峰期,年開支達1200億元,會擴大發債,未來5年每年在「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及「基礎建設債券計劃」發債1500億至1950億元,預計兩者債貸額最高時會達6700億至6800億元,故要向立法會提出把借款上限由現時5000億上調至7000億元。
不過,借錢要償還,未來5年的債券中56%是用於償還已到期債券。政府消息人士強調,政府債務與GDP比率將維持在12%至16.5%,遠低於大部分先進經濟體;利息支出佔政府開支0.4%,而美國高至一成。
李兆波:收入根基不穩 增債有風險
對於持續發債是否「債冚債」,陳茂波昨於記者會稱,短期債券息口較低,當局一直發行3至5年的短期債券,到期時就要發債再融資,在商界十分普遍。他將積極考慮是否發行較長年期債券。
經濟學者李兆波形容,收入根基不穩下增加發債規模有風險,而借債要支付利息成本,發債前提應要確保所投資項目回報高於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