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體育館(紅館)1983年啟用後,近半世紀舉辦的演唱會不計其數,成為本地表演重鎮。入行逾50年的亞太現場演出行業協會聯席主席陳淑芬憶述,各主辦商當初「很有信心、很齊心去谷起紅館」,紅館亦不負眾望「孕育出粒粒天王巨星」,故寄望啟德主場館未來亦能成就香港樂壇。不過陳認為,可容納5萬觀眾的啟德主場館規模雖勝紅館,但不可能取代後者,「紅館有它的歷史分量,是獨一無二的」。
藝人曾不敢試 慣伊館開騷
自1970年代投身演出業界的陳淑芬說,紅館40多來孕育出許多香港歌手,「他們憑着登過紅館開個唱,提升在歌壇的地位,紅館亦變成所有歌手趨之若鶩的朝聖地」。她不諱言,紅館並非啟用首天便受歌手青睞,此前歌手較常用舊伊館開個唱,容量僅幾千人,故紅館建成後「很多藝人也不敢去試」,有賴香港演唱會之父張耀榮「逐個逐個藝人塞入紅館」,帶起紅館開騷熱潮,後來「一場、兩場,慢慢做到現在的10場、20場」,將紅館塑造成香港演藝聖殿。
康文署回覆本報查詢稱,紅館在過去10年,除2021/22年度場地使用率為98.2%外,其餘年度均達100%;同期演唱會場數每年介乎11至121場、全年場租收入為約900萬至約1.77億元、全年總收入為約900萬至約1.83億元,而全年總開支則為約5100萬至約6700萬元。
音量掀投訴 大球場成演藝大白象
不過陳淑芬說,並非每個場館也如紅館般「養得起來」,香港大球場對演藝界而言便「可能是一個大白象(工程)」。翻查資料,大球場1990年代重建後,演藝界一度寄望甚殷,盼它發展成大型音樂表演場地,惟在當區居民大量噪音投訴下夢碎。其中1994年4月譚詠麟的演唱會,便因調低音量被外界笑稱為「細細聲演唱會」;2007年許冠傑演唱會後,鮮有演唱會選址大球場。康文署回覆指大球場過去10年並沒舉辦演唱會。
體育園揭幕在即,陳淑芬說,不少香港歌手在內地早已能舉辦數萬觀眾的演唱會、座無虛席,但「香港藝人不可能不在香港開騷」,遂會配合紅館規模縮小製作,「重新做一套台、重新設計」,欣見他們日後可登上啟德主場館,「原汁原味呈現給觀眾」。她期望主場館延續昔日紅館神話,「孕育出新一代華裔歌手,尤其是香港的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