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提升塑膠回收,政府於2020年起推行「塑膠可回收物料回收服務先導計劃」(俗稱「中央收膠先導計劃」),至今批出總值1.66億元合約,由政府聘承辦商收集非工商業廢塑膠,並製造成再生原料,單是去年回收逾7000公噸廢膠,超出預期目標。然而,環保署表示因成本較高,本月中計劃結束後不延續,而綠在區區仍會回收市民廢膠,再交認可回收商處理,但不再提供補貼。環團憂慮除膠樽以外,其餘價值較低的「雜膠」無人問津,最終被運往堆填或焚化,打擊市民源頭減廢信心,批評取消計劃屬「開倒車」。
撤回收商補貼 議員促把關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委員、民建聯劉國勳認為,既然環保署認為有其他節省成本方式回收廢膠,不妨一試,惟政府亦要把關,確保妥善回收廢膠。
環保署回覆查詢稱,考慮到「中央收膠」先導計劃成本較高,由綠在區區接手現時先導計劃的塑膠回收工作,可降低成本及較有彈性,故今年1月起安排相關綠在區區逐步接手。監察方面,署方表示會不定時突擊檢查,以監察承辦商於收集和處理廢塑膠過程中各項工序的表現,確保適合回收再造的廢塑膠得到妥善處理。
過去本港廢塑膠回收量一直偏低,環保署2020年1月起推行「中央收膠」,安排承辦商收集指定地區內的非工商業廢塑膠,最初涵蓋東區、觀塘及沙田,至2022年增加6區(中西區、西貢、大埔、深水埗、荃灣、屯門),合共9區;區內綠在區區收集的廢膠會交予承辦商處理。綠在區區主要收集兩種塑膠,包括飲品膠樽、個人護理用品樽等;其他塑膠包括膠袋、包裝物料、即棄餐具等。
承辦商料開放市場膠樽「爭崩頭」
雜膠沒補貼「無得做」
「中央收膠」其中一間承辦商俊成環保的總經理方文金對本報稱,開放市場後預料不少回收商加入競爭,較有價值的飲品膠樽會「爭崩頭」,但其他「雜膠」料乏人問津。他說「中央收膠」計劃下,現時向綠在區區收集廢塑膠不收費用,但日後取消補貼,綠在區區需支付額外費用,才會有回收商收集雜膠。
另一承辦商劉財記紙業的董事長劉耀成說,沒補貼之下「回收雜膠根本無得做」。他說現時每公噸雜膠回收價約2000元,「一輛5.5公噸貨車只可載約半公噸廢膠,跟車人工及運輸成本都不夠」。
環署:9區綠在區區一直自覓回收商
環保署表示,除現有9區實施「中央收膠」先導計劃,餘下9區的綠在區區一直自行在市場選擇合適回收商處理他們收集的廢塑膠,相關成本已計算在各綠在區區的營運成本內。換言之,政府在支援廢塑膠回收方面,正採用兩種不同模式。署方又稱,所有綠在區區營辦團體均須將收集到的塑膠,送交署方核准的下游回收商作進一步處理,並向署方提交相關證明,而下游回收商則須向署方提交處理廢塑膠種類的生產線及處理量等資料,經署方核實,才可處理綠在區區的廢塑膠。
環團質疑市場化後巡查人力足否
綠惜地球副總幹事黃子勁稱,現時承辦商收集及處理廢塑膠的過程接受政府監察,令市民對乾淨回收有信心,認為應延續甚至將「中央收膠」擴至全港。他又質疑回收廢塑膠市場化,政府是否有足夠人力巡查回收商是否妥善處理廢膠。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表示,政府宣傳乾淨回收多年,市民逐漸建立回收意識,特別是廢塑膠,市民願將廢塑膠送到綠在區區,是對政府回收系統信任的表現,而在「中央收膠」計劃下,承辦商回收及處理廢塑膠均受監察,倘若市場化,價值較低的雜膠料乏人問津,最終去向成疑,形容結束計劃猶如「開倒車」,並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