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連同未來更新及保養鐵路資產,以及已動工的多個鐵路項目,港鐵料未來10年相關投資承擔至少逾1600億元,相關數字仍未計正規劃的北環線及南港島線西段等。為應付龐大投資計劃,消息人士表示港鐵擬發債、出售或抵押物業以獲取現金流。除港鐵外,市場亦有其他與建設相關公營機構發債融資,包括市建局、房協及政府等。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回覆本報稱,資本市場容量有上限,加上「鐵路加物業」模式神話不再,將為港鐵發債帶來挑戰。
市建局去年8月公布發行120億元債券,票面息率3.35%至3.55%,年期3至10年;房協去年9月亦宣布,與12家本地及國際銀行簽訂一筆120億元5年期定期及循環銀團貸款。關焯照預料在更多機構發債下,發債成本愈來愈高,美國若繼續減息,情况會較好,但今年經濟環境仍是未知之數。
「鐵路加物業」神話不再 損市場信心
關焯照說,以港鐵現時規模,透過發債及以物業套現換取數百億元現金流,相信問題不大,但若融資額達1600億元則料有困難,可能要分段發債。他說港鐵一向以地產收入支持鐵路發展,但在經濟下行之時,與土地相關收入減少,令相關模式未必再可行,而此情况下,市場信心亦受影響,為發債帶來困難。
至於出售或抵押物業,關認為可透過證券化落實,因商場有租金、物業管理等收入,港鐵可按估值換取現金流,惟此後要與其他股東分拆收入,會影響原先盈利能力。
相關字詞﹕關焯照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 鐵路加物業 港鐵 發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