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再惡化下去或不理她,其實我都不能想像之後會怎樣。」芷君(化名)的媽媽回想去年12月,女兒因無法適應中二上學環境,不時缺課,幾度用鉛芯筆在手腕劃下血痕。當時應對中學生自殺的「三層應急機制」推出,芷君獲校長寫信轉介到公立醫院精神科,但評估後要排期至2025年6月底,芷君媽媽猶記得當下的錯愕與無奈,「應急機制好似是應急的嘛,有一點點名不副實」。
明報記者 黃嘉妍 曾諾晞 鄧佾文
「三層應急機制」運作一年,本報向醫管局查詢獲轉介第三層(即轉介高自殺風險中學生接受醫管局精神科專科門診服務)的學生輪候時間,該局僅稱,現時目標是精神科專科門診「緊急」及「半緊急」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分別不超過1星期及4星期,並已達標;強調如病人精神狀况有變,可再評估需否提前診期。翻查醫管局整體精神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去年10月至今年9月,各聯網的穩定新症平均需排21至77星期,最長可達104星期。
無法適應上學環境 心悸氣喘𠝹手
芷君去年讀中二時,踏入課室便心跳加速,甚至喘不過氣,雙手顫抖。每逢深夜,她總質疑生存意義,盼痛苦的事可結束;每早返學前,頭痛、肚痛等不適伴隨而來,後來她開始頻密缺課,「之後很想,可能死了算」,情緒日積月累下,芷君在左手共劃下三四道血痕,「害怕,但都無辦法,我都好似控制不了自己,因為太不開心,才用這種痛的感覺去分散不開心的感覺」。
在駐校社工Sharon(化名)眼中,芷君雖未具體計劃結束生命,但她認為突如其來的情緒有可能讓年輕人冲昏頭腦,建議校方透過三層應急機制轉介芷君到精神科。不過,當分流評估後,Sharon獲悉要排期至明年6月尾時大感錯愕,「到頭來,原來我們想找醫療系統合作時,都要等那麼久才可以見到醫生」。
邊排公院邊看私醫 醫藥費壓力大
尚有半年才看到公院精神科醫生,芷君目前接受私家精神科治療,被診斷患上焦慮及抑鬱;她每次診金連藥物約需1200元,亦曾試過繳付更昂貴診金,達3000至4000元。其母憶述女兒到私家就診第一個月,平均每周覆診一次,醫藥費壓力不輕,因此繼續輪候公院。
經過治療,加上好友鼓勵及陪伴下,現年中三的芷君開始有轉變,訪問當日亦願意卸下長年戴住的口罩,但她仍擔心稍有緊張時精神狀况會打回原形。
專家:人手不足 年輕新症較複雜
政府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港大精神醫學系臨牀副教授張頴宗表示,輪候時間長「一定不理想」,「無論相對穩定(個案),都是有徵狀(校長)才轉介過來,都需要適切評估、診斷和治療」,惟精神科醫生與各專科一樣人手持續不足,單計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前線醫生,每早9時至下午約1時「一晝」平均看18個症;又指年輕人新症較複雜,涉及分別接見家人、師長,「(看症)就會超時」。
至於分流安排,學生將被分為「緊急」、「半緊急」和「穩定」個案。張頴宗說,醫院接到校長轉介後,精神科醫生或護士會了解學生徵狀多寡及持續度,舉例會問及情緒低落的頻密程度,曾否傷害自己、曾否有思覺失調,例如妄想、幻覺,甚至想傷害別人等等;院方會逐項檢視,分數愈高代表風險愈高。他強調專業分流步驟不能鬆懈,面對學生或其他求診者都應維持同一分流標準,「否則全部嘢都塞晒去最緊急,或全部當最穩定,(三層機制)都係無效果,我們要的是efficient(效率)」。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