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廚餘是都巿固體廢物最主要來源,約佔三成。政府暫緩垃圾收費,但繼續加強各項廚餘回收措施,廚餘回收大幅增加,由4年前日均回收15公噸增至現時約310公噸,升幅近20倍,回收率由0.5%增至近一成,單是今年1月與10月比較的月回收量已升50%,升幅主要來自家居,環保署預期整體回收量會續升。有環團關注現時回收量已幾乎盡用首個廚餘廠O‧PARK1的200公噸日均處理量,O‧PARK2雖仍有約三分之二容量,但日後私人屋苑收集廚餘料仍有擴張空間,長遠需擴充廚餘設施產能,避免送往焚化或堆填。環保署稱中短期可應付,透露正探索更具成本效益方法如在地處理廚餘的新技術。
明報記者 馬耀森
住宅桶回收量 9個月增3.5倍
環保署表示,隨着當局持續加強各項廚餘回收措施,整體廚餘回收量顯著增加,今年10月收集的廚餘9613公噸,較1月6418公噸上升約50%。
各類回收途徑中,以公共屋邨和私人住宅的智能廚餘回收桶的增長量最多,今年10月為2745公噸,較1月的608公噸增加3.5倍;工商業廚餘收集量則由1月的5685公噸增至6644公噸,升約16.9%(見圖表)。
收集點明年翻倍 冀後年公屋一座一桶
環保署稱,2023年整體廚餘回收率約6.3%,高於2021年的5%和2022年的5.6%。本報以2022年數字(每日棄置堆填區的廚餘約3300公噸)推算,今年10月廚餘回收率約8.6%,是有紀錄以來最高。
環保署稱,由2023年底至今年10月底,全港各區廚餘收集點已由800個增至約1400個,未來一年會進一步增至約1600個,並會安排逐步為使用量較高的公共屋邨增設智能廚餘回收桶,以期2026年內達到公共屋邨「一座一桶」。
環團:誘因有效 料私樓回收續升
綠惜地球助理環境事務經理陳永傑分析,環保署利用誘因(綠綠賞)改變市民回收習慣的策略有一定成效。不過他稱現時O‧PARK1已達產能頂峰,每日最多可處理300公噸廚餘的O‧PARK2亦已用了約三分之一處理量,預計隨着私人屋苑收集廚餘網絡擴大,收集量會進一步上升,即使日後政府以焚化為本,本港長遠仍有必要增加廚餘處理設施,因焚化並非處理廚餘理想方式。
他解釋,廚餘水分含量高,較難燃燒,若將廚餘混入其他垃圾焚燒,需耗用額外能源以確保焚化爐溫度維持850℃以上,削弱轉廢為能效益,也會有釋放二噁英的風險。
陳永傑認為,要焚燒垃圾,必須先做好垃圾分類,內地、日本等地都以焚燒作為終端處理垃圾的方式,各地都有嚴格垃圾分類要求,確保廚餘與其他垃圾分開,而最有效方法就是做好源頭分類。
環署:有需要可增產能 中短期夠用
環保署表示,回收網絡收集到的廚餘會運往廚餘處理設施,再轉化為電力和堆肥。現時除O‧PARK1、大埔和沙田污水處理廠的「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O‧PARK2亦已於今年3月開始運作,這些設施合共每日可接收及處理600公噸廚餘。因應O‧PARK2廚餘預處理系統的運作能力表現,以及現時污水處理廠情况,在有需要下可即時提升現有總處理能力至每日750公噸,足應付中短期需要。
陳永傑向環保署索取的資料顯示,今年9月收集的9096公噸廚餘中約5200公噸運到O‧PARK1,佔整體近六成;O‧PARK2則吸納約三成多廚餘,餘下分別由大埔及沙田污水處理廠處理。翻查紀錄,今年5月O‧PARK1處理5790公噸廚餘,平均每日約187公噸,接近該設施每日200公噸的上限。
(城市保育)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