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國民主黨面臨1988年以來的最慘痛總統大選敗仗,黨內外的「賽後檢討」迅速展開。藍領工人階層、少數族裔和年輕選民向來是民主黨選票基本盤,惟從過去8年可見,其勝選方程式的核心元素已見動搖。民主黨能否逆轉這些結構性改變,又或找到全新的選票來源組合,將決定其未來選舉成敗。
藍領撐賀乏熱情 少數族裔取向變
2016年大選時,希拉里在「鐵鏽帶」3州威斯康星、密歇根和賓夕法尼亞爆冷落敗,被形容是民主黨傳統上佔優的「藍牆」崩塌,反映該黨基本盤的藍領工人不少倒戈到主張透過產業回流來創造製造業職位的特朗普。選後民主黨人檢討敗因,將重點放在重振美國中產階級,以「中產喬」自居的拜登(喬是其名字)2020年守住3個藍牆州當選。惟國際卡車司機兄弟會今屆在全國層面拒撐任何一名候選人(政治上等同不支持賀錦麗),折射藍領工人今屆對撐賀熱情不足。
與此同時,拜登當年在喬治亞(黑人選民眾多)和亞利桑那(拉美裔選民眾多)意外險勝,反映他比希拉里更有力吸納黑人和拉美裔選票。然而,在拜登今屆因年邁退選前,已不時有民調顯示愈來愈多黑人和拉美裔選民倒戈到特朗普,為民主黨響起少數族裔政治取向有變的警號,即使賀錦麗上場也未能力挽狂瀾。
共和黨蠶食對手基本盤有效
黑人和拉美裔男性選民的倒戈也許是關鍵。「羅訴韋德案」裁決2022年被推翻,令墮胎權成為民主黨的新武器,助後者在同年中期選舉成績優於預期。共和黨在今屆大選主打更陽剛的選舉風格來拓展男性票源,並透過社交平台及數碼媒體爭取到代表年輕男性的「兄弟票」,甚至成功削弱民主黨在年輕選民的既有優勢。
在右翼民粹爭議背後,共和黨其實找到了更有效的勝選方程式:蠶食對手基本盤。民主黨當然可以歸咎俄軍侵烏引發的通脹和以哈戰爭意外「趕走」阿拉伯裔選民,令選情受累,惟特朗普強勢回朝反映美國國內政治秩序恐已有難以逆轉的變化。民主黨其一可能的出路是跟隨共和黨「向右轉」,在非法移民和治安等問題上更貼近共和黨的主張,但此舉肯定會面臨黨內進步派的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