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恐龍化石首出土 赤洲封島續研 屬白堊紀大型年長恐龍 專家:冀日後覓港特有品種

【明報專訊】發展局昨日公布在本港東北面島嶼赤洲發掘到恐龍化石,屬香港首次發現恐龍化石。今次發現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所)專家、發展局、古蹟辦和漁護署人員在6至8月實地考察採集及分析,確認樣本為大型年長恐龍骨骼化石,估計屬白堊紀時期、距今約1億4500萬年至6600萬年前。恐龍專家、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回覆本報形容今次發現難得,冀後續有機會找到香港特有恐龍品種化石。

為便利後續考察、發掘和研究,漁護署長昨日引用《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即日起封閉赤洲島,直至另行通知,並已聯合水警安排巡邏。封閉期間,未經許可者不得進入赤洲,違者可被檢控,一經定罪最高可被罰款2000元及監禁3個月。

發展局偕中科院專家合作研究

發展局長甯漢豪形容,今次發現為香港古生態研究提供新證據,意義重大。發展局昨與古脊椎所簽署《關於深化地層古生物及史前時期遺址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框架協議》,在古生物、古人類及舊石器遺址的科學研究、樣本整理和鑑定、培訓、交流等展開合作,首個項目是研究今次赤洲恐龍化石。

今年3月,古蹟辦接獲漁護署通知,赤洲沉積岩可能含疑似脊椎動物化石。古脊椎所專家與相關部門人員其後實地考察,收集樣本做骨組織切片、以偏光顯微鏡觀察,並利用軟件拍照後分析,確定樣本屬大型恐龍骨骼化石,推測屬蜥腳類或鳥臀類恐龍。古脊椎所專家建議,繼續發掘赤洲含恐龍化石的岩層,或可發現更多恐龍化石,以確定恐龍品種和特徵。

骨骼分佈散亂 原地死亡埋藏機率低

當局引述專家從赤洲地層和沉積岩的特徵推斷,當時恐龍生存環境氣候炎熱乾旱,而地形屬沉積大量砂石的狹長盆地,有河水流經低窪地區,雨季時河谷可能變為氾濫平原。專家推斷,該恐龍可能死後被沙石淹埋,其後被大水冲刷出地表後,再埋藏在發現地點;由於發現的恐龍骨骼分佈散亂,且破碎風化,原地死亡的埋藏機率較低。

文嘉棋表示,作為在香港長大及工作的恐龍專家,得知香港發現恐龍化石很開心,他稱即使區內本身有恐龍時代岩石,在港要保存及要找到恐龍化石都有困難,他在香港行了不少山,一直未見過恐龍化石,形容今次發現實屬難得。文續說,香港位處中國大陸最南面,與四川、雲南、新疆、遼寧等地恐龍品種可能有別,期望後續發掘找到香港獨有品種;他指恐龍是小朋友接觸科學的重要途徑,冀化石日後可長期展覽,助推廣科學。

文物探知館明起展出化石

在公眾教育方面,政府正於九龍公園內香港文物探知館庭院蓋建臨時工作室及展示空間,預計年底可開放,供市民觀看專家清修化石,政府亦會就展出化石策劃長遠安排;另古蹟辦今午會在文物探知館舉行講座,由古脊椎所專家講解中國恐龍和恐龍研究,參與者可率先觀賞今次發現的化石,而該化石明日(周五)起在探知館向公眾展出。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