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初中「公民、經濟與社會科」(公經社科)的性教育教材近日爭議不斷,當中內容提到要「堅拒婚前性行為」,有議員批評不合時宜。教育局長蔡若蓮昨日否認教材內容保守,解釋局方出發點是盼保護學生,「讓他們識得愛護自己」。特首李家超昨回應,指當涉及價值觀教育,政府有主導性,市民可提供其他看法,教育局當然會考慮,但強調長遠要培訓下一代「建立對知識、行為的共識」。
蔡:出發點盼保護學生
李:市民其他看法 局方會考慮
即將踏入新學年,公民、經濟與社會科會正式取代舊有的「生活與社會科」(生社科),在初中逐年推展,現時只有中一適用並經送審的公經社課本。局方上月初公布中三級支援教材,當中在「合乎情禮的親密關係」單元,提出讓學生簽署承諾書,訂下「戀愛和親密界限」,並指學生可邀請鄰座和信任的人作見證簽署。教材建議約會時「避免性感衣著」;面對異性有生理反應時,學生可提出離開現場,「到運動場打羽毛球等」;堅決拒絕婚前性行為。立法會議員張欣宇、江玉歡等批評教材內容與時代脫節。
李家超被問到對教育局有關愛情的教材惹起爭議有何看法,他回應稱,做教育尤其涉及價值觀、觀念時,不同人可以有不同意見,「但政府有主導性,即是我們希望建立怎樣的社會,所以教育局在這方面的確有教育局的看法」。李稱市民可提供其他看法,政策局會細心研究及考慮,但長遠「教育理念一定要培訓到下一代向着我們希望建立的社會、生活環境、整體社會文化,希望長遠建立對知識、行為的共識」。
蔡若蓮昨在無綫節目《講清講楚》說,留意到有議員認為教材「堅決拒絕婚前性行為」的內容很保守,但她不認同,解釋局方出發點是希望保護青少年,助學生長大時面對更複雜的社會環境,「以及尊重他們所愛的人,同時為自己行為負責任,因為14歲以下性行為是違法」。
校長質疑教材示例有效否
有曾教生活與社會科的不具名中學校長昨向本報說,性教育是價值觀教育的一種,指局方目標是培養學生有良好態度,他同意這方向,惟質疑教材示例是否有效,最怕教師「交差」,讓學生簽承諾文件當交功課,「學生是用教材的主角,要思考到底他簽完,代表什麼?若不簽,又如何?」被問局方教材是否不合時宜或守舊,他稱教界難以評論,若動輒叫教師避用教材,「怕別人上綱上線」;又表示他所屬的校長通訊群組中亦有討論事件,認為最適當做法是留給教師專業處理,且可按需要使用自己的校本教材。該中學校長建議,如有中學率先試教這課題,課後可蒐集學生反饋,局方可安排開放課堂予其他學校代表觀課。他又說,過往生社科或其他學科都會觸及性教育課題,不少中學邀請家福會、青協等機構到校辦講座,認為可輔助學生吸收課堂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