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最近大兒子在飯桌上提起班上一位女同學,說她的數學能力已經高出兩三個年級,還是靠自學完成。我一聽名字就笑了:「她爸媽都是數學教授嘛,而且還是我(同校隔籬系)同事。」
這讓我想起那個老掉牙的問題:一個人的能力,到底是天生注定的,還是靠後天環境塑造?
很多人都認為,我們「靠努力」得來的能力,其實基因早就定下基礎;但基因不等於命運,環境和教養會決定這些潛能能否真正發揮。
最常被用來研究這問題的是雙胞胎,尤其是那些被不同家庭收養的同卵雙胞胎。即使生活背景天差地遠,他們在性格、興趣甚至智力上仍然非常相似,說明基因的影響不容忽視。但若沒有良好的環境,這些天賦也可能無法開花結果。
倘沒家庭支持 可能被埋沒
打個比喻:基因像一首樂譜,環境則是演奏它的音樂家。再動聽的樂譜,如果演奏者技不如人,音樂也會變調。同樣的,一個孩子即使有「數學頭腦」,沒有家庭支持或良好的學校環境,也可能被埋沒。
就像電影《Good Will Hunting》(驕陽似我)裏的主角Will Hunting,一個有驚人數學天賦的清潔工人。如果不是遇上羅賓威廉斯飾演的心理學家,幫助他處理創傷、面對自己,他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突破過去,讓才華真正發光。
我那名數學系同事的女兒就是另一個極端例子。她的家庭除了提供了資源,還有自然流露的數學對話與思考方式。這樣的環境,不但讓她的天賦有空間發揮,更讓「進步」這件事變得自然、快樂、不費力。
做父母的不能選擇孩子的基因組合,但能打造一個鼓勵嘗試、容許失敗的空間。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數學教授父母,但每個孩子都值得被傾聽與引導。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facebook.com/tommyleungpage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