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統計處公布,4月本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按年下跌2.3%至289億元,已連跌14個月,貨值亦見2022年9月以來,即疫後新低,未如市場預期般回升3%。香港零售管理協會指出,去年4月零售總額已屬低基數,今年在此基礎下仍見下跌,反映整體市况疲弱。協會又稱,雖然6月屬傳統零售淡季,但從當前經濟環境、地緣政治等因素看,「似乎4月比6月更差」。
明報記者 黃志偉
扣除期間價格變動後,4月零售業總銷貨數量的臨時估計按年跌3.3%,首4個月則合計下跌7.2%。按零售類別來看,耐用消費品跌幅最明顯,按年跌22.9%至39.4億元(見表),亦已連續6個月跌幅達雙位數,當中汽車及其零件跌幅擴大至53.4%,家具及固定裝置跌16.7%。另一方面,「其他消費品」升幅較顯著,按年升10.2%至83.79億元,藥物及化妝品升7.2%,其他未分類消費品升13.4%。
協會:黃金周首兩日旺 第三日回落
政府發言人表示,由於今年復活節假期較遲來臨,導致更多居民於4月外遊,當月零售額輕微下跌,但跌幅較早時月份收窄。不過,發言人提到,未來零售業仍面對宏觀經濟不確定、消費模式轉變及企業之間競爭等挑戰。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在線上記者會表示,4月市况受多項因素影響,包括中美關稅戰升溫、股市大幅下挫,進一步打擊市民的消費意欲。同時,4月適逢長假期,市民傾向出境旅遊及北上消費,內地旅客則因未有長假期而較少訪港,令4月的零售價值「非常低」。
談及五一黃金周,她表示協會收集了約3000間店舖、涉及6.8萬名員工的意見,近三成會員表示錄得按年升幅,部分為單位至雙位數增長。除了因推廣優惠奏效,亦由於5月公眾假期日數多於去年,且今年天氣較去年穩定,令人流增加。然而,黃金周期間首兩日人流暢旺,但自第3日起已開始回落。就整個5月而言,約一半會員表示錄得單位數至低雙位數的跌幅,主要集中於百貨公司、鐘表、服飾及家具等行業。
展望6月,謝邱安儀稱,雖然傳統上屬零售淡季,但從目前情况來看,相比受多個不利因素影響下的4月,6月未必特別疲弱。被問及4月是否已觸底,她表示希望4月見底,因現水平已經很低。雖然零售商普遍不期望出現「V形反彈」,但期望市况可逐步回穩。
業界籲政府出招令旅客延長留港
她指出,過去一年不少零售商積極推廣,帶動營業額取得單位至低雙位數增長,未來業界需持續「出奇制勝」吸引顧客。她亦呼籲政府應積極思考吸引旅客的策略,例如舉辦演唱會或大型活動時,應創造更多誘因讓旅客留港時間延長,而非只停留一天即離開。
大新金融集團首席經濟及策略師溫嘉煒認為,港人北上消費持續及訪港內地旅客消費模式轉變,加上宏觀經濟前景的不明朗,中長線料繼續影響本港零售業表現,預計今年零售銷售表現或大致持平。
相關字詞﹕香港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