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新股巡禮

牧原業績受豬價大波動影響

【明報專訊】又一家A股龍頭企業來港上市,生豬飼養企業牧原食品(深:002714)上周二向港交所(0388)遞表。牧原為生豬養殖行業龍頭企業,按生豬產能及出欄量計,連續四年全球排名第一。此外,於2024年在生豬屠宰加工行業中按屠宰量計排名全球第五及中國第一。是次來港發行H股,聯席保薦人包括摩根士丹利、中信証券及高盛。

撰文 旻晞

按生豬出欄量計算,牧原於全球市場份額由2021年的2.6%增至去年的5.6%。去年其市佔率已經高於第二至第四的市場參與者的合計市佔率。而按照收入計,2021年至2024年間,牧原的屠宰肉食業務收入年均複合增長率居於中國大型同行企業之首。總括而言,其龍頭地位是貨真價實。集團業務已覆蓋育種、生豬養殖、飼料生產、屠宰及肉類加工的全產業鏈條。牧原於2014年1月於深圳掛牌,截至上周五,市值約為2404億港元,年初至今累積升5%,也算跑贏同期的深證成指(累跌3.6%)。

儘管牧原業務已覆蓋全產業生產鏈各個工序,但集團去年98.7%收入均來自生豬養殖業務,即使設有屠宰肉食業務,其相關收益絕大部分均為來自集團本身。去年集團擁有全球最大的生豬養殖產能,達8100萬頭,往績期間,牧原生豬出欄量保持上升,主要指商品豬(見表1)。商品豬亦作為主要產品,於2022年、2023年及2024年,收入(分部間抵銷前)分別佔總收入的92.8%、96.5%及95.2%。

2023年轉蝕42億 去年賺189億

屠宰業務方面,目前牧原於內地7個省份建成10個屠宰廠,去年底,總設計年度產能為2900萬頭生豬,不過去年屠宰量只有1252.4萬頭,產能利用率僅為43.2%,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內地2022年至2024年間大型屠宰廠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只約三成,牧原廠房已是「宰贏大市」。

業績方面,今年首季集團收入36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升37%;並扭虧為盈,錄得45億元盈利。而過去3年集團業績可謂大起大落,2022年全年賺149億元,但至2023年卻轉盈為虧,虧損41.7億元,然後去年業績又「絕地反擊」,賺189億元,更勝2022年水平(見表2)。業績波動,源自內地生豬價的波動走勢有關。

事實上,過去10年受供需的變化、政策干預,以及飼料成本波動等多種因素,影響內地生豬市場售價歷來呈周期性波動。如2016年至2018年生豬市場售價的下跌,是受整個行業生豬養殖公司擴張所致。2018年動物疾病爆發對生豬行業的生產活動造成嚴重干擾,又導致生產急劇下降及其後豬肉供應短缺,導致平均市場售價大幅上漲。到2020年,生豬市場售價飈升至每公斤33.9元。不過,隨着內地豬產能於2022年快速恢復,內地生豬市場售價亦相應降低。於2023年,因生豬供應增加令平均價格進一步下跌至每公斤15.1元;去年又回升至16.7元。

動物疾病成難以預測風險因素

豬肉價格大幅波動可說是行業特色,行業風險因素不少,如上文提及的動物疾病便是一個難以預測的風險因素。於往績紀錄期間,牧原生豬的平均售價(不含稅)分別約為每頭1956.6元、1695.9元及1902.6元;至於肉類產品的平均售價(不含稅)分別約為每公斤19.4元、15.6元及17.1元。兩者價格水平都正反映內地豬肉價格的走勢偏向波動。生豬、豬肉價格於2023年大幅下滑,亦是牧原2023年由盈轉虧的主因。事實上,牧原可做不多,當年其生豬業務毛利率僅為2.9%。

規模化養殖料降價格波動

不過若從行業結構看,亦有一個因素有利豬肉價格可理論上趨向相對穩定,這便是諸如牧原等大型、規模化生豬養殖場滲透率逐步提升。於2015年,規模化生豬養殖的滲透率僅為43.3%,去年卻已達到70.1%,而同年二十大生豬生產商佔中國生豬總出欄量的30.6%。工業化為生豬養殖行業帶來規範性及穩定性,理論上有效降低價格波動。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便指出,更嚴格的監管、更大的整合力度及新養殖技術將使內地生豬供應穩定,且可快速調整。未來供需缺口有望縮短,或者牧原未來的業績周期波動亦可趨向減低。

是次牧原來港集資,資金用途主要用於拓展全球商業版圖,以致於未來3年,用於研發投入,以鞏固其於育種、智能養殖、營養管理及生物安全方面的競爭力。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新股巡禮]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