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疫後經濟在供應側表現較佳,惟需求側依然不足,去年下半年內地政策轉移加強支持消費,不過摩根士丹利報告認為,內地經濟尚未達到重新平衡,舊有由供給驅動增長的模式依然未變。雖然近期製造業信貸增長放緩,產能過剩行業投資減速、工業利潤溫和改善,顯示再平衡有初步進展,不過近期工業利潤數據顯示,供需失衡根深柢固,繼續阻礙通脹回復。因為推動系統性改革需時,通脹難以在短期回升。
PPI續跌 反映廠商定價能力弱
今年4月內地工業企業利潤按年增長3%,在去年9月錄27%按年跌幅後持續回升,大摩指出去年第三季下跌受不利基數效應影響,近期銷售數量亦因為提前出口、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動溫和增長。不過大摩認為,最終需求或有短暫輕微改善,但工業利潤率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皆持續下跌,表明廠商定價能力依然薄弱。
減緩投資無法解決需求不足
內地4月居民消費者價格按年下跌0.1%,連續3個月通縮,PPI則按年跌2.7%,連續31個月下跌。大摩認為,回復通脹需要整合供給並有更強的需求。雖然工業投資增長在最近兩年已放慢,不過今年首4個月增速仍錄9%,高於名義GDP增速4至5%,供過於求的差距即使沒有擴大也未能縮小。另一方面,投資也能產生即時需求,僅以減緩投資無法充分解決需求不足。
大摩表示,內地產能過剩嚴重、投資增長仍然高企,以及本地消費僅有溫和支持,難以促進通脹回升,加上下半年出口可能受關稅和前置出口所影響,因此當局需要加大對本地消費的支持力度,以遏制通縮壓力進一步積累。
下半年料需加大支持消費
該行認為,推動通脹回升和經濟再平衡,推動社會福利改善、地方債務重組、稅制改革和支持增長的監管環境等制度性改革,但改革有其難度,內地當局或認為社會福利改革成本高、短期難以估計成效,基建投資的乘數效應更為明確。另外推行社會福利需要國企和政府財政資助,或排擠用於投資的資金,隨着內地人口老齡化,相關轉移支付或需不少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