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民以食為天,食米作為亞洲主要糧食,單計香港,每年消耗量就超過25萬公噸。此前DFI集團旗下惠康與「膳心連」和「樂餉社」合作,在特選的139間舖頭收集剩餘食物並捐贈。而今年世界地球日,DFI又攜手農業專家、泰國政府與30名當地農夫,推出「御品皇」低碳米,減少30%碳排放的同時,為消費者提供「零溢價」的環保選擇。
明報記者 黃汶汶
稻米是亞洲的主食,卻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傳統的種植方式要求稻田長期浸泡在水,土壤缺氧導致微生物釋放甲烷,其全球暖化潛能值是二氧化碳的28倍。「米在集團產品組合中碳排放量較高,減碳空間大,所以決定從米入手。」DFI零售集團首席法律、管治及企業事務總監陳慧敏說。
間斷灌溉取代長期浸水助減碳
2024年,DFI在泰國啟動「低碳米先導計劃」,以「間斷性灌溉」取代傳統120天浸水,僅保留10天浸水期。泰國試點初期,最大挑戰是顛覆農夫世代相傳的種植模式。「農夫們擔心減產,我們要用數據說話。」陳慧敏表示。DFI團隊耗時半年測試不同控水周期,最終證實10天浸水為最佳解決方法,搭配即時天氣數據監測,成功將甲烷排放砍逾30%。
生產出的11萬公斤低碳米,減排同時,產量和口感都不變。DFI計劃今年在香港推出20萬公斤低碳米,約4萬包。「現在最關鍵是擴大生產規模,和品牌合作推廣,讓更多消費者認識低碳米。」陳慧敏表示。
「消費者對價格敏感,我們希望同等價位提供多一個環保的選擇。」陳慧敏以旗下7-11便利店咖啡舉例——其採用雨林聯盟認證Arabica咖啡豆,定價17元一杯,逢周一更推出「買一送一」活動,以親民價格降低環保門檻。而今次低碳米5公斤裝定價60元,與傳統米持平,延續「環保不溢價」策略。
「我們需要教育和引導消費者願意選擇環保產品。」陳慧敏表示,儘管集團也提供非低碳米的選擇,但很開心看見部分消費者主動選擇綠色產品。而集團計劃與環保組織合作推出聯名推廣活動,並透過社交媒體短片、線下活動等渠道提高公信力。面對集團初期承擔的研發成本,她則稱希望透過規模化生產實現長期成本平衡。「又環保,又不影響質素,又不影響價錢,其實對大家都是雙贏」陳慧敏說。
回收藥物 研牛肉牛奶減碳方案
除了低碳米,集團也在同步推進多項計劃。陳慧敏指出,香港家居多餘藥物不當棄置情况令人關注。按照以往慣例,市民一般會將剩餘藥物和家居垃圾一齊丟棄或經坐廁冲走,造成土壤、水源等環境污染,長遠更會因連鎖效應造成身體抗藥性。而DFI在2023年推出「回收藥物計劃」,在旗下指定萬寧藥房設立「藥餘回收箱」。然後將所有回收的藥物送至環境保護署認可的化學廢物收集及處理中心妥善處理。今年6月也將繼續透過該計劃回收藥物,實踐「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責任。
此外,集團也在研究牛肉、牛奶等產品的減碳方案。陳慧敏表示,擴大低碳產品的比例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其中一種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加強上下游的溝通和教育,從源頭實踐對地球更友好的生活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