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科技觀潮

投資策略

薛偉傑:人形機械人市場首「爆雷」 獨角獸達闥科技陷危機

【明報專訊】內地人形機械人市場流下了第一滴血。最高峰時曾經聘用800多名員工、估值超過2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人形機械人獨角獸達闥科技深陷危機,由去年初起已數度大幅裁員,研發工作實際已經停止,還拖欠數百名前員工的薪金和離職補償。多名離職員工不約而同指出,該公司的願景規劃本來就太過宏大和超前,業務又十分龐雜,兼且組織管理模式不成熟,令產品研發和落地愈來愈滯後,遲遲未能建立起自身造血能力;加上資本市場對人形機械人和「具身智能」轉趨審慎,令融資變得困難,該公司終於成為這條賽道率先「爆煲」的業者,折射出風口產業因為泡沫和資金鏈斷裂而殘酷洗牌的現象。

800多員工減至約150人

多地辦公室近人去樓空

3月底,達闥科技以極其戲劇化和「冰火兩重天」的表現成為內地輿論焦點。一方面,其上海總部及北京、深圳、廣州等多個辦公室人去樓空、水電斷供,數百名員工追討薪金近一年不果。

另一邊廂,該公司仍頻頻公布和多家機構簽署各種合作協議或框架協議,包括3月17日高調宣布與廈門松霖機器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綜合內媒報道,達闥的離職員工透露,早在去年1月,達闥舉行過一次全員會議,下發了月薪1萬元以上的員工全部只發一半工資的通知。當時,該公司開始出現離職現象。去年3月、5月和9月,該公司又進行數次裁員,並逐漸演變為全面停薪和停繳社保。

達闥網頁顯示,在北京、深圳、成都、珠海、廣州等多個城市設有分支機構。其中,北京和深圳的辦公室定位都是研發中心,北京的員工最多,約有200人,集中在望京SOHO工作。但多家內地媒體實地探訪達闥設於望京SOHO 3B座的北京研發中心之後發現,該中心原本租下的33樓全層及35樓和36樓各半層,都已人去樓空,被業主收回重新招租。

反而在該大廈38樓發現一個只有10餘個座位的小型辦公室,門外張貼着達闥的商標。在平日下午,現場只有5至6名員工。達闥市場部回應,該公司目前約有150人,分散在上海、北京、成都等地。

更諷刺的是,據報道,這家曾經受到資金追捧,先後進行7輪融資,吸引軟銀、富士康和國有資金等巨頭累積投資超過54億元的機械人和「具身智能」初創企業,現時卻負債超過4億元。其中,單是拖欠數百名前員工的薪金和離職補償等日常開支,已超過3530萬元。

曾吸金逾54億 現拖欠數百人薪金

據悉,多名員工已將達闥告上法庭,卻因為該公司已沒有可以執行的財產,而遲遲未能追討到薪金。4月1日,達闥回應稱去年實現營收約6億元,今年至今新簽和待簽約訂單金額預計合共2億至3億元。

在技術研發方面,該公司已取得顯著進展,現時推出的全球首款58個關節人形機械人Ginger 2.0已獲得千萬元訂單。而68個關節的雙足人形機械人的研發亦進展順利,預料今年底進入試業階段。

此外,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海睿雲端大腦」已經完成與DeepSeek的深度融合,實現了機械人全場景智能升級。在技術佈局方面,達闥已經形成包含4.5億行代碼的開源生態,在系統層面合共申請2000餘項專利,在戰略層面完成「雲─網─端」的全端技術佈局,並攻克了人形機械人的雲端大腦作業系統、智能柔性關節、靈巧手等核心技術。

若單看達闥的回應,該公司似乎只是遇到短期的流動性問題,但實情未必如此簡單。很多離職員工都指出,達闥業務模式太過龐雜。人形機械人本身已經超前,但該公司要做的是雲端人形機械人,涉及雲、網、端、腦等各個維度,每個環節都要投入,這需要耗費非常大的資源和精力。此外,該公司涉及多個行業不同形態的機械人,以及數字人,業務太多、太雜。

業務模式龐雜 耗費資源巨

此外,單是研發方面,達闥之前有4個獨立研發副總裁,還有數個預備副總裁。「但這麼多VP,都是向達闥科技創辦人黃曉慶匯報,研發方向基本上也是由後者制定。而且,黃總還要管銷售、市場等事情。過於集中的一言堂管理模式,讓公司的研發和業務都缺乏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斷,組織缺乏自我糾錯能力。」

記得2022年9月1日,黃曉慶在上海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表示,該公司正研製7款人形雙足機械人,其中第一款按計劃可在2025年推出,將會走進尋常家庭擔任保母,承擔攙扶長者等工作。

當時筆者已在本欄指出,以該公司當時技術來看,這個目標實在定得太高,技術跨度太大,能夠按時實現的機會微乎其微。若只是要解決攙扶長者的體力消耗問題,倒不如讓護理員等照顧者穿上一套「機械外骨骼」,來得更廉宜和更實際。

達闥機器人的「冰火兩重天」撕了人形機械人產業估值泡沫與商業現實的殘酷斷層。因為定價虛高、生態乏力,深陷欠薪訴訟,警醒行業:資本狂歡若脫離商業化節奏和員工權益平衡,專利與巨頭背書終將淪為墜落加速器。

明報記者 薛偉傑

[科技觀潮]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