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美關稅大戰持續,摩根士丹利首席亞洲經濟師Chetan Ahya稱,過去一周難以忘懷,毫無疑問是金融服務行業生涯中壓力最大的一周。雖然美國突然暫停對中國以外國家徵收「對等關稅」,但不確定性仍很高。他提到,在亞洲國家中,中國與美國達成協議的門檻可能最高,鑑於過去數周的發展及互相升級關稅,該行看不到有明顯開始談判的途徑。即使展開談判第一步,相信要雙方達成全面協議,涉及解決多個問題,討論將非常複雜並需要時間才能完成。
明報記者 方楚茵
大摩Chetan Ahya指出,從絕對值來看,美中貿易順差額相當大,達到3050億美元,但只佔中國GDP的1.6%。由此角度來看,縮小差距顯然是可以實現。但美國的消費和儲蓄行為問題,以及增加美國生產需要時間,除貿易問題之外,戰略競爭亦是值得關注,美國可能不願意向中國出售高科技和國防設備,中國亦可能不希望依賴美國作為食品和能源的主要供應商,傾向來源多樣化,所以談判將非常複雜。
人幣不太可能無序貶值
Chetan Ahya表示,短期內認為中美貿易活動將會受干擾。有報告指出,過去7天,中美航線的貨運訂單量已直降三分之二,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貿易中斷。但該行強烈重申,更大挑戰是不確定性將持續一段時間,因為亞洲經濟體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成協議,而中國的時間表似乎更長。
大摩中國首席經濟師邢自强表示,在美國關稅激增下,中國經濟成長的下行壓力與日俱增,近期降溫空間不大,市場焦點轉移到北京的潛在刺激政策和人民幣貶值。大摩預期中國不會立即推出新刺激措施,中國政府可能會優先在第二季全國人大會議上宣布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刺激方案。
或加快發行地方建設債
大摩認為,中國推出1萬億至1.5萬億元補充財政方案的較合理時間為下半年,但如果出口大幅疲弱則可能提前宣布。然而,這些措施不大可能完全抵消外部衝擊,並認為2025年中國GDP增長預測4.5%有下行風險。人行可能會允許人民幣溫和貶值,以配合貨幣寬鬆政策。鑑於資金外流的風險,不太可能出現無序貶值。
大摩指出,中國決策者可能會加快發行和部署地方建設債券,以更廣泛覆蓋範圍或更慷慨補貼來加強消費品以舊換新計劃,以及推動政府購買存量房。準備中措施包括國家生育補貼也可能提前至今年第二季推出,而非在7月底政治局會議。在貨幣政策方面,儘管幅度不大,但人行可能會在短期內減息及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以加快財政政策的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