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海關總署公布,以美元計,3月中國出口按年升12.4%,遠勝市場預期的4.6%;進口則跌4.3%,遜預期的2.1%跌幅。單月貿易順差1026.4億美元,多於預期的751.5億美元。分析指出,出口強勁或反映美國進口商因應4月起加徵關稅而提前備貨,但隨措施落實,中美貿易恐自4月起急劇放緩,具備替代品的產品貿易或將中止。
明報記者 黃志偉
以地區劃分,東盟繼續支撐中國外貿,首季對東盟出口按年增8.1%,佔比升至17%(見圖);單計3月則升11.6%,其中越南、泰國和印尼分別升18.9%、27.8%和24.6%。對美國出口則按年升9.1%,首季亦升4.5%。同時,對拉丁美洲、印度和非洲的出口亦錄得明顯升幅,分別為23.5%、27.3%和37%。另外,3月自東盟和台灣進口分別升9.8%和34.5%;但來自歐盟與美國的進口分別下跌7.5%及9.5%。
輸往東盟佔比升至17%
貨品類別方面,集成電路與家電出口數量分別升25.1%和19.9%,金額則升7.9%和12.5%;紡織品出口額亦增16.1%。至於進口貨品,能源與農產品如大豆、糧食及鐵礦石表現疲弱,而鋼鐵進口價值跌15.3%。不過,按進口額計首三大類商品均錄得按年上升,當中高新科技產品升13.1%、機電產品升7.5%、集成電路升3.6%;另外,數據處理設備與飛機的進口金額更大升,分別增129.9%與165.9%。
ING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宋林發表報告表示,3月出口表現強勁,部分來自企業趕在新關稅實施前出貨,亦有貨物因在運送途中而未受關稅影響。不過,隨着4月起關稅正式實施,中美貿易可能顯著收縮。儘管半導體、電腦與智能手機暫時獲豁免,但具備替代品的產品貿易或將中止,而無法替代的產品亦可能因關稅不確定而延後交易。該行預料中國首季GDP增長或達5.3%,可能是全年表現最好季度。
進口跌4% 內需或未完全復蘇
大新金融集團首席經濟及策略師溫嘉煒認為,關稅壓力下,內地出口商料會將部分產品轉為內銷,或尋求加快開拓東盟等新興市場。此外,進口再出現倒退,或反映國內需求仍未完全復蘇,進口加工行業面對關稅衝擊也可能趨於審慎。他表示,視乎美國關稅政策發展,今年內地全年出口有可能錄得倒退。
浸大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提到,東盟主要從中國進口原材料與零組件,出口市場涵蓋歐盟等地,加上「一帶一路」國家基建有所完善、物流效率提升,對中國外貿形成支撐。他補充,儘管中美貿易關係緊張,但中國經濟增長已不再高度依賴對美出口。部分企業雖受影響,整體經濟仍具承受力。
相關字詞﹕中國進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