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簡慧敏 簡言之

投資策略

簡慧敏:發展智慧政府 賦能數字灣區

【明報專訊】隨着全球數字化浪潮的加速推進,香港必須乘風破浪,在全球競爭格局中抓緊關鍵的力量——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和智慧政府建設。早於2022年10月,筆者就提出相關議案並獲得立法會通過。適逢為期4天的香港Web3嘉年華即將於4月6日啟動,本文正好為此盛事預熱,探討香港該如何乘着數字經濟的東風,開創「數字灣區」合作新局面。

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導向

截至去年12月,「智方便」共有超過310萬用戶登記,用戶增長速度仍有提升空間,例如研究透過安全有序的數據開放,在「智方便」內引入更多市民常用的公私營服務作為誘因,促使更多市民登記使用。在人工智能(AI)研發方面,今年2月,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推出HKGAI V1大語言模型,目前已於70多個政府部門試用。要進一步釋放AI的潛力,政府應逐步在所有政府部門之間構建安全共享數據的生態,藉此規劃創建城市大腦,提高治理效能。日前,創科局長孫東表示,未來會考慮將10億元起動的人工智能研發院與HKGAI的成果整合。在現時政府的財政狀况下,此不失為一務實的做法,但創科發展需要持續的資源投入,日後應適時加碼注資。

國務院2023年發布的《深圳園區規劃》明確河套合作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的定位;政府去年發布的《香港園區發展綱要》亦提出了「開闢制度與政策創新的試驗田」的發展方向。

事實上,得益於《大灣區標準合同》便利措施於2023年剛推出時以金融、醫療和徵信作為試點,當局在河套合作區內醫療數據的互聯互通有了可喜的進展。隨着去年11月「一所一中心」的成立,根據《施政報告》,政府會探索以河套合作區的「大灣區臨牀試驗協作平台」(「協作平台」)及「真實世界研究及應用中心」,打通數據、樣本、藥械跨境應用。由於「協作平台」將以大灣區逾8600萬人口為基礎,當局在推進此項工作時,必須顧及「總體國家安全觀」中包括生物及數據安全等20個環環相扣的領域。

自去年11月1日起,《大灣區標準合同》便利措施便擴展至全港各行各業。政府應借鑑醫療領域的初步成功實踐,推展至交通、運輸物流等其他方面的跨境數據便捷流動。

以基建數據安全為核心

「數字灣區」的建設離不開高效聯通的基礎設施;要確保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電腦系統、網絡及數據安全更是不容忽視。

《保護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草案》剛於3月19日通過,而政府部門不在其規管範圍內。數字政策辦公室必須做好監督工作,確保政府部門的關鍵電腦系統安全,以提升其抵禦網絡安全事故的能力。大灣區應急機制是「數字灣區」的成功保障之一。粵港澳三地在去年6月簽訂《粵港澳應急管理合作暨大灣區應急救援行動合作框架協議》,通過資訊共享、技術開發、聯合演練(例如日前在港舉辦的「聯城──2025」)等,提高三地聯合防災、減災、救災和應對重大突發公共事故的能力。期待三地繼續加強協作,鞏固安全屏障。

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必須提速智慧政府發展,共建「數字灣區」,統籌發展與安全,讓大灣區在全球數字浪潮中熠熠閃光。

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界別)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簡慧敏 簡言之]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