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於去年9月底推出「組合拳」救市,市場均指有外資回歸,並將其低配港股比例稍作調高。思睿首席經濟學家洪灝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認為外資於目前流入的機會不大,因中美角力下潛在風險不低,並認為現時港股仍需等待內地今年3月兩會公布支持經濟措施出台,預料今年會維持上落格局,若新一波中美貿易戰開展,並從去年的升幅當中出現較大回吐,投資者可考慮趁低吸納。
明報記者 江陵凱
被問到外資及後再流入港股機會,洪灝說:「梗係唔大啦,你(外國投資者)點解要買港股?係咁嘅中美大格局之下,好容易產生comply risk(潛在風險),你有其他可以買,(外資流入港股)講完都嘥氣嘅。」他補充並非要數香港股市不是,只是考慮到外國投資者,若於現時投資港股所需要承受的風險而已。
港股若升至23000可減持
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定調內地今年經濟發展方向,市場正期待內地將推出刺激政策。洪灝認為,於今年3月兩會舉行之前仍不會有相關政策出台,加上目前恒指約兩萬點水平,其實未有計入中美新一輪關稅貿易戰的風險,只單純反映對今年內地政策出台的預期,故認為恒指仍有2000至3000點下跌空間,若回吐的話可考慮趁低吸納港股;另若最終恒指回升至23,000點水平,可再根據內地政策有否超預期,再減持部分另作部署。
人民銀行於去年9月底推「組合拳」救市,包括降準備金0.5個百分點,當時人行行長潘功勝曾表示,會根據去年底前情况,或進一步再下調0.25至0.5個百分點,惟最終未見兌現。
倡內地減至零息 產生再通脹
洪灝則認為,現時內地市場流動性充裕,中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則不斷跌至低位,人行降準的作用實質不大,故倒不如不降。他續指出,貿易戰、美國息口政策及人民幣貶值壓力,均為左右內地考慮減息的因素,而美國息口政策對人民幣貶值的影響為不可抗力,另一方面現時中國沒有通脹壓力,若要待至美國新政府上場公布關稅政策之後,內地才減息的話則會較被動,他認為內地於現階段已需要減息,更認為可直接減至零息,令市場出現再通脹(reinflation)。
籲按六成關稅為基準部署投資
市場認為特朗普所提出對中國商品徵收六成的關稅為「談判籌碼」,最終關稅或不達六成。但洪灝則不認同該看法,指出若按不達六成的假設去計劃投資的話,則會罔顧今年整個市場風險,他亦提醒投資者的策略不應將投資建基於希望,應假設六成關稅為基準情况,並按此最壞情况來部署今年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