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主席Bernd Lange日前接受德國媒體訪問時提到,中歐就電動車加徵關稅的談判接近達成一致,中方可能承諾為出口歐盟的電動車設置最低限價。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認為,這是一項正面消息,雖然設最低限價仍影響中資車企在當地銷量,但對比談判前高關稅,新實施至少可保障車企盈利能力。
好過徵高關稅 保障車企盈利
他續稱,中資車企將進一步打造更具競爭力的車款以增加歐盟市埸份額,例如更長續航能力、更好智能駕駛體驗等。對於近期《金融時報》引述歐盟官員稱,歐盟計劃讓中國企業將知識產權轉讓給歐洲企業,作為換取歐盟補貼的條件。鞏旻認為這需要視乎轉讓的技術類型,若是上一代的技術,對於持續投入研發的企業影響不大。此外,中資車企能否從技術轉讓中獲得回報或其他收益將成為關鍵。
另外,鞏旻預計,中國汽車行業將於明年第一季度再次掀起新一輪價格戰,並且可能比往年來得更早。他解釋這與多重因素有關,包括明年春節較今年提早,以及需求端的提前透支。以今年9月和10月為例,約20%的額外銷量來自中央政策的刺激,已在一定程度上搶佔了明年初的市場需求。同時,在需求旺季期間,車企普遍提高產能,價格戰或難以避免。鞏旻還提到,目前中國車廠佔全球產銷量的約20%,新能源汽車佔比更達60%,可是市值僅佔全球車廠的10%。這主要歸因於中國車企激烈的價格戰,以及西方車企在豪華車型上的高盈利能力。若中國車企改善盈利能力,未來有望提升估值。他提及,中國新勢力電動車近年推出多款車款或子品牌,可能分散消費者的購買力。因此,如何打造一款爆款車型,應成為企業優先考慮的課題。